余海澄:土地供應大辯論 需做好公眾參與

2017-08-31
余海澄
公營機構公共事務顧問
 
AAA

debate1.jpg

土地是所有經濟活動的載體,香港要向前發展,就必需開闢更多土地。開闢土地過程中,社會總要付出代價,沒有一個完美的發展計劃能夠照顧區內的環境、居民及自然界的生物,使他們不受影響。政府唯一可以做的是透過妥善的規劃,減少對各方的影響。筆者承認政府在推行某些發展計劃時,規劃及諮詢過程均未盡人意,但我們應否就此而將計劃推倒重來呢?這是絕對值得社會深思。 

專責小組應考慮汲納更多民間團體 

社會近年蔓延「逢發展必反對」的氣氛,多個發展項目均遇上強烈的反對聲音,經媒體炒作放大後,土地開發工作寸步難行。有鑑於此,特首林鄭月娥已委任22位專家,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與公眾討論有關開發土地來源的優次和利弊,尋求社會共識,減少日後發展的爭拗。專責小組由建築、規劃、工程等與發展有關的專家組成,社會對他們的專業知識當然充滿信心。然而,在土地開發問題上,香港欠缺的不是方案,而是一個社會共識。既然要透過辯論建立共識,政府應有廣闊的心胸,邀請環保團體及一些民間團體成員如本土研究社的成員進入小組內, 讓不同立場的人士在小組中提出意見。 

增撥資源 做好公眾參與活動 

政府在進行公眾參與活動時,應增撥更多的資源,讓協助籌備公眾參與活動的顧問有更多空間作以不同的形式諮詢市民及對外宣傳諮詢內容,讓市民可以在充分掌握資訊的情況下,一同參與討論,達至共識。另外,為讓年輕一輩能夠積極參與,政府再不能像《香港2030+》公眾參與活動般,逃避社交媒體平台。有關當局必需積極走進社交媒體平台,以有趣短片、infographic等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讓不同階層及年齡的人都有興趣參與其中。 

電視或網上辯論 讓市民清楚各方立場 

以往政府的公眾諮詢均是行禮如儀,如在五個大地區中各做一個公眾論壇,加上數個聚點小組討論,然後拜訪各個團體及組織,這種「走過場」式的諮詢確實無助尋求社會共識。要讓市民對各方案一目了然,政府應考慮進行數次的電視或網上辯論,讓不同立場的專家代表,在公開透明的情況下進行辯論,供市民參考,促使他們踴躍發表意見。 

處理土地供應短缺刻不容緩,解決問題亦需要社會的參與,希望政府在日後進行公眾參與活動上能以開放態度,虛心聆聽民意。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展望九月份市況,由於8月12日悉售的油塘新盤親海駅II於月內只註冊了當中的257宗買賣,即仍有約369宗成交將落入九月份的登記數內,連同八月下旬其他銷售的新盤計算,雖然九月初為一手推盤的空窗期,但筆者預料整個九月份的一手私宅買賣登記仍有力上試950宗至一千宗水平,按月料反彈三至四成,有望轉跌為升。

    陳海潮  202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