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如林:如何才可以令中學生學習時事半功倍?

2017-09-01
徐如林
公共事務顧問
 
AAA

stu1.jpg
(大公報資料圖片)

執筆時是九月一日,學生哥的開學日。身邊不少的學生哥都愁眉苦臉,似乎大部分學生都不太喜歡上學。但是,回頭想想,讀書時期奮鬥過後,往後自己的思考、做事、做人的層次實在有所提高。 

先會學習「學習」 自然事半功倍 

先分享一下我的經歷,本身在小學,渾渾噩噩也能名列前茅,但升上了區內名校中學就是要在全區的精英之中求存,靠「天才波」當然成績一落千丈。第一次考試的失敗帶給我心靈上沉重的打擊,幸好我的不服輸性格逼著我痛定思痛,決心要吐氣揚眉。我開始參考成績好的同學的讀書方法,經我明查暗訪後,發現他們有些會自己整理獨門的筆記,有些考試期間由放學溫書至凌晨,再於五時起床繼續溫,也有些會在坊間買練習和向師兄取Past Paper操練。以上這些,都是學習的方法,但當然不是適合所有人。因此,要學生自發追求知識,就要先令他們清楚哪些學習方式最適合自己。只要方法是對的,成效就會高,學生自然在學習和追求知識時有更有成功感。 

高中要懂系統化學習知識 思考和哲學受用一生 

上了高中的理科班後,發現原來天外有天。初中時,各科老師都只是蜻蜓點水,但高中就開始有系統地深入講解不同理論。加上,上了外面補習社的課後,明白到原來學習一套理論是可以及應該要到如此透徹的地步。例如是牛頓力學,一般人都只停留在知道是什麼,或者懂用來答題的層次。但是如果你深入探索,原來別有洞天,更可以和其他物理理論和日常例子呼應。而且,原來真正認真面對公開考試時,是可以如此有系統地操練,分析題目和學習。例如,牛頓第一定律,在會考只會有某幾種出題方法,如果在進試場是已經有這種「專家視覺」,A其實必是囊中之物。重點是,這樣的學習習慣和對議題的宏觀角度,可以應用到其他範疇,例如是我學習會計、編程時就有用到。除了有系統地學習不同理論知識外,我自己課餘也會研讀不同關於思考哲學的書,特別李天命的書是我能有系統地思考的根基。除了自娛之外,思考訓練也對中英文科及其他學科需要系統地表達的題目有幫助。擴而充之,對將來大學、工作及整個人生都起提綱挈領的作用。 

課本內容未必是學習的目的 過程和學習方法才是 

不少人會說,中學教育浪費時間,堂上的內容根本對日常生活毫無用處。確實,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只會用到加減乘除,不會用到微積分。但是,我想強調一點,有時課本的內容,未必就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才是我們想他們從課堂中拿走的。以微積分為例,我們未必能實用到,但微積分中對「趨勢」和「微改變」的灼見實在令初學者對世事有深一層的理解。而且,學習過程中可以訓練到學生的學習、理解、解難和思考能力等等。這些能力,正如我先前所講,絕對可以應用到生活和工作的不同範疇。假如,中學生能早一點明白自己每天學習的目的和好處,可能他們就不會那麼討厭上課,更可能會自發追求感興趣的知識。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