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年輕人坐牢 社會討論失焦
雙學三子連同反對新界東北人士覆核判刑引發一輪對何謂法治的爭論。自佔領運動案件開始審理開始,已經有警察拉人,法官放人的講法,亦有人批評為什麼法官判警察入獄,也有不少人批評把年輕人判得太重。可惜政府官員未有現身力壓相關講法,詳細講述政治決定的原因和背後邏輯。結果社會出現司法界單打獨鬥,而建制泛民陣營中不少人都不被說服,討論越演越烈。若果市民普遍對司法獨立或法治失去信心,香港距離台灣化的路程不遠了。
從來獨立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就如美國高舉三權分立的旗幟,但大法官的任命始終都要經過總統提名及參議院通過。大法官斯卡利亞去年病逝後,保守派由原來佔多數,變成跟自由派陷入四比四的僵局,前總統奧巴馬未卸任前提名了加蘭(Merrick Garland)出任大法官,不過共和黨人不肯展開任命程序。到後來特朗普提名保守派的戈薩奇,民主黨人認為他們如同偷了大法官一席位回來,有欠程序公義。最後戈薩奇的任命在爭議聲中過關,但始終美國有相對民主的選舉,民眾對此的反彈沒有太大。
港終審制度更勝美國
司法獨立及法治是香港賴以成功之道 ,甚至在制度上有清晰的保護,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陳文敏過去受訪時都認同,香港的終審制度甚至較美國更勝一籌。香港終審法院法官由獨立委員會提名,提名只按資歷排定,法官政治取態不是提名首要考量因素。由於行政長官按慣例都同意委員會提名,任命過程受較小政治干預。香港終審法院亦是全球為數不多允許海外法官參與庭審。海外非常任法官任期為6個月,就任時會按《基本法》效忠宣誓。
但這不代表香港司法系統就能與政治絕緣。因為不能排拒法官都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無可避免有政治取向,可在法律授權及規範的情況下對法律作出詮釋及演繹,所以西方有學說認為法官透過判決,一定程度參與到政治。就好像今次的雙學三子的判刑,法官的判詞反映到他如何詮釋三子的行為,從而量刑。
雙方三子違法應受刑責,這一點不具太大爭議。遇上一位保守或包容的官老爺不可挑選,若任何一方不服只能上訴,不能輸打贏要。這一點也獲社會普遍認同。
法官無可避免有政治取向
但今次法官判詞罕有提出部分帶有個人觀點,用上社會歪風的字眼,再加上律政司是否就同類案件有相同的檢控準則,引發外間疑問屬合理。尤其是袁國強司長並無否認推翻下屬的建議,決定覆核判刑的做法。這是否代表政府內部過去的檢控準則與司長今次提出的有異?面對未來陸續有來的案件,局方盡快說清楚,不能任由政治檢控,政治犯之聲此起彼伏,使法院承受不必要的輿論壓力。既然可預期覆核將會帶來的政治後果,更應當仁不讓理清疑慮,勿讓民眾對法治的質疑發酵。
司法機關近年飽受黃絲法官、藍絲法官的無理指控,甚至有人揭露法官出席建制派活動的照片,更獲網民聲援。可見社會撕裂對司法獨立信心造成的影響已日漸加深。動輒上綱上線當然值得譴責,政府問責高官更應站在最前線對雙方同類無理指控,作出同樣的力度批評,而非聽之任之。
若市民對司法系統的公平公正失去信心,香港司法系統恐步台灣後塵變成藍綠黨爭的工具。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