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直接減票價才能真正紓緩交通負擔
交通費補貼上限300元。(文匯報)
特首林鄭月娥宣讀首份施政報告,聚焦經濟民生,提出多項政策措施,其中包括許多創新性的措施,獲得社會好評。施政報告的焦點之一,是免入息審查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這項直接向市民派發津貼的措施,反而引來不少爭論,而其中也確實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筆者認為,計劃目標是減輕市民交通費負擔,表面上看是直接向市民發津貼,但實質的受惠者卻是公共交通機構,減輕市民交通費負擔,最直接的做法應是減票價。
施政報告推出的「免入息審查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向每月公共交通開支超出400元的市民,超出部分提供25%補貼,以每月300元為上限,估計會有超過200萬市民受惠。計劃將會包括港鐵、專營巴士、專線小巴、渡輪及電車的費用。政府的目標是在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撥款後的一年內落實計劃。政府推行這一政策,預計涉及每年20億公帑。
政府推出「免入息審查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證明政府認同目前的公共交通收費過高,超出了市民可負擔的合理水平,以致政府有必要出手,為市民紓困減負。
衣食住行是市民的生活必需品,公共交通收費過高,對民生有廣泛的影響,政府不能無視之,這次林鄭上場,第一份施政報告就向高票價開刀,值得鼓掌,但是,以「免入息審查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的方式紓解民困,卻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公帑補貼交通機構 票價更難回落
「免入息審查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表面上看是政府直接把津貼派發給每一位每月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費用超過400元的市民,但是,如果仔細分析一下,這項政策措施的最終受惠者並不是市民,而是各公共交通機構,這項政策措施的實質是以政府公帑補貼公共交通機構,是政府以公帑維護並不合理的高票價機制。
過高的公共交通票價原本就不合理,過去,這些不合理的部分由每一位市民去分攤,在政府推出新的措施後,改由政府公帑去承擔,但羊毛出自羊身上,政府公帑源自市民,由公帑去承擔不合理的高票價,並沒有令公共交通票價回到更公平、合理的水平,反而向社會發放了政府支持及維護高票價機制的信息。此外,政府公帑承擔票價中不合理的部分,也起了鼓勵市民多消費的作用,這等於是用公帑協助公共交通機構多賺市民的錢。
公共交通票價過高一直是社會關注的重大民生議題之一,過去多年,市民大眾一直要求政府檢討現行的票價機制,希望政府能制約公共交通機構,平衡民生需求與公司利潤,但過去多年來,這方面的進展不大,不論是政府還是公共交通機構都面對較大的民意壓力。政府是港鐵的大股東,在促進港鐵保持公平、合理的票價方面,應該能有所作為,但政府總是以不能干預公司的運作為由,拒絕承擔應有的責任,這一點令人感到失望。
這次林鄭特首上場,首份施政報告就向過高的公共交通票價開刀,受到市民的支持,但是,林鄭特首所採用的政策措施,卻放棄直接調整票價機制,改為由公帑承擔不合理的高票價,這種做法,實質是維護導致高票價的不合理的票價機制,政策措施的初衷與結果相矛盾,值得仔細思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