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老撾方式」:大國夾縫中的「小國之道」

2017-11-24
 
AAA

laos1.jpg

讀《老撾的地緣政治學:扈從還是避險?》

近得香港教育大學羅金義新著一冊,由於其精緻的選題、獨到的論述以及諸多的思考,筆者讀起來難以釋手,再加上書幀設計的精美和便攜,無論是香港東鐵線上,還是廣深和諧號上,可以隨手從包裡拿出來,不斷翻閱。

遠離熱鬧紛爭的國際政治舞臺,遁入自我迴圈的人文地理和地緣政治中,這樣的國家在國際社會中屈指可數,老撾可能算一個,羅金義這本書講的就是這個東南亞小國大國夾縫中的生存故事。在注重宏大命題、關注大國關係,言必稱中美的國際關係學界,這種題目如今已經很少見了,若非出於興趣,很難成書。即使在東南亞的區域與國別研究中,東盟、印尼、越南和緬甸等才是研究的主要對象,還輪不到老撾這樣的彈丸內陸之國來「撑起」一位學者的研究領域,羅金義花費心血為這樣一個國家立書,肯定不是為了在學界揚名,毫無功利之心,僅此一點,讓我這個自稱是研究東南亞的人感到汗顏。

老撾是東南亞東盟十國中唯一的內陸國家,由於其地理位置的偏僻和經濟的不發達,無論是國家歷史,還是外交政策,很少見諸相關學者的論著中,在中國大陸教育部備案的區域與國別研究中心中,老撾甚至榜上無名。關於老撾研究,專門的著作也極其罕見,偶爾的幾篇學術文章,其立足點大多是以泰國、越南或湄公河區域合作為論述中心,老撾通常被一帶而過,這種學術「冷落」在東南亞研究中也是少有的。因此,這本專著填補了國際關係學界(特別是大中華區內)關於老撾研究的學術空白。該書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分析老撾冷戰結束以來的外交政策,在論述中,作者摒棄了小國戰略研究中過於糾纏國際關係理論的傳統套路,側重於對老撾國際關係中生存策略的闡述,衝破了單純的均衡、扈從和均勢等理論的束縛,用對沖(避險)戰略來解釋老撾的外交政策。書中的小國周邊外交戰略分析,特別值得稱道,對於小國的外交政策也有借鑒意義。

內陸環境迫使運用避險戰略

該書分別從理論、歷史和實踐上來分析老撾基於地緣政治和特殊境遇下的外交反應。理論上,作者從國際政治理論出發,介紹平衡、扈從和避險戰略,通過對緬甸和越南積極避險戰略的靈活運用,進而提出類比於此的老撾的戰略思考,老撾的地緣政治學,究竟是運用消極扈從還是積極避險的視角?接下來該書回顧了冷戰結束前夕和後冷戰初期老撾奮力圖存的歷史,為我們反思老撾對中國的扈從或「一邊倒」提供歷史分析脈絡。從後冷戰時代老撾脫離蘇聯集團以後首先向東盟靠攏,其次對中國示好,這都是基於老撾本身地緣政治的特點,老撾本身作為一個內陸國家,與中國、越南、泰國、緬甸、柬埔寨均接壤,造成了其本身孤立封閉低度發展的經濟,隔離了其向外拓展延伸的環境。落後的基礎設施和經濟現狀使得老撾必須與周邊國家交往,否則很難突破地緣劣勢的限制。老撾與中國保持關係,一方面是需要引入中國技術和資金幫助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也是靠中國來對沖越南和泰國對其地緣政治的擠壓。作者在書中重點反思了老撾與中國的「一邊倒」關係。不少國際輿論都認為是老撾單向性的「一邊倒」,作者從地緣經濟角度切入說明中國離不開老撾,中國通過開發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走廊,從而拓寬「一帶一路」的南下線路。中國如若能將高鐵網路延伸到老撾和緬甸,就能直接打通從東南亞到南亞的陸上通道,而無畏美國對麻六甲海峽的封鎖。這對於中國而言,是戰略選項,因此,老撾與中國實際上是相互依賴的關係。最後,作者強調了老撾的避險戰略的積極運用:利用中國和越南在老撾的競爭來平衡外國勢力,新一屆本揚政府領導層更是加強與越南領導層的聯繫來平衡對中國的過度依賴,這正是老撾決策者避險戰略積極而靈活的運用。

作者在小結部分討論了老撾的經濟轉型。老撾的轉型與其地緣政治動力密切相關,老撾的經濟支柱始終還是農業,輕工業始終處於落後狀態,雖然諸如中國、越南和泰國等國外商在老撾投資,但是大部分都集中在水力發電和採礦業,且這一部分社會勞動力所佔比例僅為全國勞動人口的2.5%,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更願意選擇去做泰國的廉價勞動力,使得老撾本國的產業缺乏高品質勞動力,原本脆弱的經濟結構更加難以調整,不得不高度依賴鄰國的外資和產業投入来帶動經濟發展。作者認為:老撾雖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走類似「中國模式」的改革開放之路,但是國內經濟結構單一和貧困問題卻沒有得到根本好轉,官僚腐敗也給未來的政治帶來了不確定性。結尾部分,作者對此也表示憂慮。

老撾方式對中國外交的啟示

整體來看,這本老撾研究專著,凝聚了作者對東南亞問題和中國東南亞外交的深思熟慮,通過老撾這樣一個國別研究展現了作者的學術功力,是一本難得的東南亞國別研究和中國周邊外交研究的佳作。希望這本簡練而有功力的著作能給學界帶來啟示,讓「以小見大」的研究方法在國際關係研究中也有一席之地。這本書對於中國的東南亞外交也有諸多啟發,中國學者以往研究東南亞地緣政治時,往往是大格局的戰略思維,忽視周邊小國的外交思維與應對策略,結果總是難以跳出以我為主的思維桎梏。在中國的東南亞外交佈局中,如果說越南是中國東南亞戰略中難以逾越的一道「硬坎」的話,那麼,「老撾方式」則是一條打通東南亞關係的外交捷徑,中國外交在這方面也需要不斷學習。

當然,既然在學術上是志同道合,筆者還是要給羅金義「找找不足」,算是挑理,也算是自勉。當市場經濟的大潮湧動全球各個角落時,老撾可能是東亞最後一塊「淨土」,在湄公河畔瑯勃拉邦的寺院裡,年輕的僧人依然堅持「我心向佛」的心靈之旅,崇尚簡單、安靜與和平的生活,世界上多少旅行家對此心神往之。但在作者的地緣政治學分析中,老撾是一個地緣政治的操盤高手,在老撾的地緣政治裡,一種隱忍、和平的佛教文化是否也在發揮作用?發揮的作用究竟有多大?該書在這方面並無論述,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在荷蘭學者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不被治理的藝術》一書所說的Zomia 高地社會中,老撾大部分也屬於「無國家主義者」的高地,那種逃避喧囂政治舞臺的山地民族性格或許也是老撾一種地緣政治的生存之道。作者後記中「野渡無人舟自橫」的學術獨白,筆者亦有共鳴。學術研究如佛家修行,惟有如此,才能如羅金義所願:在改革大潮之下,好的東西都可以在那裡(指老撾)好好活下去!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在兩會期間表示,中國當前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國強國,無法再像以往一樣低調行事,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並不適合當今中國。他表示:「這光也韜不住了,晦也養不住了,你是成為一頭大象了,你不可能再躲在樹後面。」盧沙野強調,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要更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多邊事務,更主動承擔應有的責任,發揮應有的作用。

    伍俊飛  2024-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