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芷楓:教師會是可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行業嗎?
近日有關人工智能的發展再惹起外界討論。日本首間以人工智能作新聞報導的JX通訊社,在最近日本眾議院大選中,利用其人工智能技術進行選情調查,竟然成功預測位於東京都內選區的投票結果。JX通訊社成立於2008年,沒有任何記者,依靠人工智慧(AI)技術在網上蒐集可成為新聞的內容,例如網民拍攝然後上傳上網的突發意外照片或留言。通訊社的人工智慧系統經過多年改良,判斷力大為提升,每秒最多可自動產生200則快訊。
儘管目前AI判斷新聞的精確度仍待提升,但「零記者」的通訊社已掀起新聞介的產業革命。社群網站包含不少非標準文法的網民口語、短句或術語,這讓外界驚嘆AI對人類文字語言的理解能力已是一日千里。人工智能發展至此,外界開始有意見認為未來也許不再需要記者,而教師也被指可能是下一個被大規模應用人工智能的行業。
AI無法替代師生間情感
筆者對此並不同意。教育界與新聞界同樣是着重人與人之間溝通的行業,人工智能即使在面部識別、語音識別等發展得如何突破,AI本身在表達語言、語氣方面仍未完善。人工智能目前在準確地表達人類細微的感情及語音變化仍有限制,而最重要是人工智能無法擁有人類的情感和親切面孔。故即使是採用任何造型的機械人,都難以取代由人類教師與學生間產生的感情。
故此,若是說人工智能會取代教師的工作,未免是杞人憂天,反而人工智能可減輕教師繁重的工作,例如人工智能可以協助教師進行一些重複性的工作,例如批改學生作業、考試卷,並以所得數據分析學生的強項、弱項,讓教師運用這些資料對學生作重點指導。至於語音識別技術可以分析學生的英語發音問題,讓老師可按照作糾正。目前已被應用於網購網站的人工智能問答,也可以應用於教學,協助教師為學生在網上解答疑難。由人工智能處理這些工作,可讓教師抽出更多空閒時間去注意個別學生的學習進度、甚至情緒需要,讓教學在質和量都有所提升。
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單是傳授知識,還要讓學生有能力自學、探索及理解世界事物,具良好品格。也許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未來可以應用在教育領域的範疇將愈來愈多。也許人工智能在知識儲存及散播,以至教學的技巧等方面可以超越人類。但教師的作用除了作為傳授知識的媒介外,還需要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塑造學生的品格,這些都需要教師透過情感及言行去作出影響,是人工智能無法比擬的。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