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澄:城市獨特建築,建築師的執生功不可沒
今年2017建築雙城雙年展以「城市執生:留得青山在的傳奇」為主題。(《城市執生》宣傳片段截圖)
覓地建屋人人關心,政府總離不開以開山、填海、劈石或重建等方法增加土地供應。土地問題,不僅是年輕人與政府的煩惱,更是令建築師每天都絞盡心思、廢寢忘餐的大難題。
香港地少人多,平坦的土地零碎,而且又有多座大山阻隔,令起樓殊不簡單。香港之所以能夠在惡劣環境下,成為今天的國際大都會,著實有賴一班專業建築規劃從業員以及設計師們的靈活「執生」智慧和應變能力。即使是最近經常討論的貨櫃屋或水管屋,要在香港成功的話,建築師的專業設計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衝出國際 全靠人情味
長期於商業中心工作,小伙子不再於中西區迷路,有時更懂得走入舊區,欣賞一下城市建築與人之間的互動。港島舊區可說是人情味最濃的地區,畢竟地區發展的歷史較長,而且對比去新市鎮也較少搬遷的人口。我最喜歡的是剛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予最高榮譽的卓越獎項灣仔藍屋建築群,甚至曾萌生搬入藍屋居住的念頭,不過光棍實在負擔不起租金呢。藍屋勇奪國際獎項,背後的建築師團隊才是居功至偉。根據居民所說,若果當日沒有一群專業的建築師徹夜不眠的義務協助,恐怕藍屋留屋留人的方案將不能說服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
除了顏色外,保留木梯與大樹是翻新後的藍屋重要象徵,建築物間亦有天橋連接各戶,增加鄰里間親切感。建築師把荒廢多年的空地修葺成公共空間,讓橋與空地互相呼應。有活動於空地舉辦時,樓上的街坊可以在橋上觀看,隨時參與其中。以建築建立人情味,香港的建築師有能力做到,但問題是發展商只注重興建一式一樣的房屋,所謂的會所也只是為住戶提供吃喝玩樂的設施,也難怪香港人鄰里間關係日漸疏離呢!
城市執生的香港建築
今年2017建築雙城雙年展以「城市執生:留得青山在的傳奇」為主題,並藉港鐵串連本地8個城市閒置或共享空間和文化場地,筆者也抽空到不少場館欣賞本地建築師執生之作,俄羅斯方塊的互動行間、將建築物及美食融入一個個大麻雀、筒子菠蘿包、新蒲崗街名萬子,實在別出心裁。在中環中心地下H6 CONET,亦有我家鄉德輔道中的行人專用區模型,展視如何利用可持續發展和生活素質的元素解決香港土地短缺的問題。如果大家對建築有興趣,不妨到不同的場館參觀。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