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永哲:摒棄舊思維建設新核心 北部都會區要變繁華鬧市需自給自足

2022-01-19
簡永哲
時事評論員
 
AAA

 shutterstock_1484934032.jpg

香港地方不算大,但只要離開傳统商業區一至兩小時車程,像屯元天及新界北區,已被視為位置偏遠的「大西北」。這全因政府以往規劃新界西及北區時,只想滿足住屋需求,工商業項目少,隨便加一些公園及商場便當作文娛休閒設施,導致居民返工以至放假約朋友約會,很多時都要跨區長征。所以今屆政府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下稱:北都區)後,有專業人士潑冷水,揚言工作及生活一切都集中在中環,不想入新界發展。可見政府在規劃思維上必須大革新,不可再將一個個劃定範圍的創科區、工業邨硬塞拼湊入北都區,必須有全新設定,把商住文娛休閒融匯一體作混合式發展,令這3萬公頃區域變成「自給自足」的繁華鬧市,成為未來香港新核心。

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結果,新界工作人口中,逾70萬人需跨區到九龍及港島上班;新界新市鎮則有20萬學生需跨區上學。政府預計未來北都區總人口達250萬,雖然當局稱總共可提供約65萬個工作職位,當中包括約15萬個創科產業職位,但由於人口大增,相信這個職位數量仍不足以扭轉大量勞動人口跨區工作的局面。去年有議員曾提出,要將新界就業職位提升至100萬個,才有望真正解決問題,而北都區正正就是一個良好契機。

政府開宗明義要令北都區達至職住平衡,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從上述數字可見,明顯不可只着眼於創科產業,創科人員以外必須有大量不同種類的就業機會,那就要從規劃上着手。首先,正如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出,要將一些政府部門總部搬入北都區,同時亦要興建具規模的公立醫院、法院大樓,加入更多適合金融業作主要分部的商業寫字樓。屆時律師、醫生、金融高層更願意遷入,文職人員及相關職位亦自然會增加,令以往很多要到中環及金鐘處理的事宜,在區內已可完成。

更重要的是,將各式各樣起居飲食配套等設施,分布區內擬建的幾個大鐵路站周邊,例如新田、洲頭、古洞站等,甚至想辦法引入大型酒店、時裝名店以至米芝蓮食府;讓不同學校、教育、醫療機構進駐,然後加入大型文娛康體及展覽場地設施。在這種規劃下,同時要因應職位增長而興建符合比例的住宅量,例如將現時政府擬定「新田科技城」的4萬多個住宅單位倍增,令公私營住宅遍布區內,形成10至15分鐘步行範圍已可滿足衣食住行一切所需的生活圈。

這個「10至15分鐘步行生活圈」的設定,在外國一些城市已進行得如火如荼,例如荷蘭鹿特丹的碼頭區南岸、倫敦布倫特十字鎮,當地政府目的就是打造一個可「自給自足」的大社區。這種一應俱全的生活圈,所衍生之行業職位數量多,工種亦多元化,為原區就業提供基礎。將來如可在北都區內的「新田科技城」落實,城區就不再只是15萬個創科人員的圈子,與他們一同生活的還有金融、法律、醫療人員,以及餐飲、銷售、酒店服務、物流從業員等等。

想像一下,日後科技城放工時間後,不會像科學園、工業邨般水靜鵝飛,大家收工後不需趕搭車往別處,因附近已有各式餐廳可供選擇,飯後步行不久可以隨便看齣戲,未玩夠的就到酒吧暢飲,想郁動一下的可去公園或運動場跑步。公私營住宅因應在職人口逐步增加,分布城內四周,回家的路不再遙遠,隧道出意外不再是「災難」,長途跋涉跨區工作及娛樂的生活,成為過去。

事實上,要將現時仍被視作偏僻邊境的香港北部,建設為香港新核心,就必須有這個想像。上述目標絕不是天方夜譚,大前提是政府不可再只著眼一堆堆數字,必須以人為本,設身處地作出創新及有遠見的規劃。創科是北都區經濟主軸,同時其他商業、住宅及配套設施也不可或缺,在這個原則下,北都區便可發展成宜居、宜業的社區,荒蕪「大西北」變成歷史。

世界輪流轉,假以時日,在「雙城三圈」遠景下成功建立新界北橫向新核心區後,不少港島居民,可能反過來考慮遷入北都區居住也說不定。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誠然環保組織及關注團體有其主張,然而發展局土木工程拓展署既於7個地點舉行公眾展覽,應把握溝通機會出席日後發展局邀請的會議,及參與諮詢去提供詳細意見,以反映填海工程實務上憂慮的環境問題,共創香港未來。

    陳承宇博士  202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