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洛絲:政府宜優化洪水橋新發展區布局
政府預計洪水橋新發展區將會容納21萬多人。(政府圖片)
假如你住在將軍澳,活在天橋組群,全天候離地大概已經是生活一部分。假如你在中環商業區工作,也好感受到上下班時間的交通擠塞。近日發展局向立法會事務委員會提交洪水橋規劃方案給議員討論。經過了幾次的公眾諮詢,得出來現有的初步規劃有些地方值得商議。洪水橋規劃對未來新界發展影響重大,是繼新界東北發展後香港未來另一房屋土地主要來源,值得議員們暫時拋開議會之爭,認真檢閱和審視。
未來這個新發展區,政府預計將會容納21萬多人,創造15萬就業機會。不少社運人士和房屋專家關注公私營房屋比例,固然是爭論點之一,另一個範疇倒是缺乏討論的,就是物流科技園、商業中心和文娛用地的發展。政府越來越多平面面積過萬平方米的土地推出拍賣,有時事評論員質疑是向揮金如土的中資財團傾斜,但最嚴重的卻是發展地盤面積過大,密度過高所引起的環境及交通問題。
相信在中區工作的人就明白,步入冬季還好,在夏天時在鬧市焗熱的感覺讓人寸步難行,當中的罪魁禍首就是高密度的城市發展。樓宇之間的距離不足,空氣不流動,熱力難以散發並被儲起來,就會產生熱島效應。前任特首梁振英被批評為「盲搶地」,就是因為上任政府的許多住宅和商業用地都是鄰近其他樓宇群。今次洪水橋發展規劃顯然延續了部分前朝留下的遺物,核心區的商業發展地盤龐大,形成高密度規劃,地積比率達7至9.5倍,建築物更高達180至200米。從目前一些規劃文件看,商業和住宅樓群的空氣不流通問題會很嚴重,廢氣難以散去,空氣中的縣浮粒子積聚起來,對該區居民和上班族健康將造成嚴重影響。
商住集中巨型平台 小店難以生存
其次,洪水橋發展區若被發展為高密度規劃,破壞了舊有鄉郊的自然風貌,也與鄰近鄉郊社區顥得格格不入。照現時的計劃,住宅、零售、酒店及辦公室都將迫於一個巨大的平台發展,形同一個孤島,居民的消費活動亦集中於平台上的大商場,難以惠及地面的小店,發展區將真正成為一個離地的社區。
既然部分問題可能是前朝政府留下的規劃誤區,新班子領軍下,規劃署及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官員不妨把計劃作局部調整,改善目前規劃方面的流弊。首先政府應加大力度重組經濟樞紐內大塊土地的招標方式,多發展面積較小的發展用地。此舉可讓多些發展商參與,營造出多元化的規劃,既能展現百花齊放的格局,又可與原有的鄉郊社區達致新舊共融,此舉亦有助區內空氣流動,防止熱島效應的問題。另外在現有的鐵路站附近,也可以擴展休憩用地到商業區內,讓未來在洪水橋的上班族可以多點公眾空間去休閑,也避免周末時整個商圈死寂一片。
而西九文化發展區就前車可鑑,當初政府對有關的計劃就希望讓整個發展區一併招標,也必須建設一塊巨形天篷,結果引來社會各界不滿,最終在一片爭議聲下,政府宣佈放棄原有發展框架及天篷設計,計劃推倒重來,重新發展為現時的西九文化區。目前西九文化區的規劃既美觀而有條理,就是因當初採納了社會的意見,並分多部份發展,拆開並先將項目內的商業及住宅用地拍賣,再成立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管理及發展項目中的文娛設施,未來洪水橋的規劃也可作參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