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洛絲:公屋建屋量不足 還有什麼出路?
今次財政預算案出乎意料之外引起各界的批評,根據港大民調顯示,財政預算案發表後當晚,巿民的即時反應較為負面,滿意度的評分是48.2分。在傳媒廣泛報導後,反應明顯更趨負面,最新的滿意率是31%,不滿率54%。有如此結果,主要是庫房水浸下,政黨和團體普遍認為政府幫到一些公屋戶,中產人士,但忽視了一眾在捱貴租,在劏房生活的居民。目前有幾十萬人活在九龍和新界各處的劏房,最近看到報道說一些退休老人被逼以幾千元,租下一個床位,一些無良業主為了賺盡租金,把小小的單位劃成十幾份,衞生情況極差。關注基層住屋聯席多次提出了問題,批評這些劏房的業主。他們提議政府檢討《業主租客(綜合)條例》,並進行公眾諮詢確實是可取的做法,讓一眾基層人士可以活得有尊嚴。
但說到底,要提升公屋落成量滿足市民的住屋需要,還是政府最急切處理的問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去年發表的《施政報告》曾經提出,會協助非牟利機構研究興建組合屋,作為過渡性房屋。以貨櫃為家,聽上去是無選擇下的權宜之計,但在不少歐洲國家都是可行的方案,在台灣也有成功的案例,興建一個「獨立屋」,原來只需要100多天。有關的建築成本不高,與其讓一些無良的商人在新界建造不安全和不合規格的貨櫃屋,不如政府帶頭在農地和棕地試下組合屋政策,讓專業的建築商和建築師推出幾千個試行和先導方案,提供短期的公營非牟利項目。
同時,近日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討論在屯門內河碼頭,填海造地來興建住宅。筆者對此建議大為支持,本來港英政府當年發展將軍澳、沙田等新市鎮,正正成為今天城市發展的典範。整個發展規模達到65公頃,如果順利發展,可望帶來超過兩萬個單位,這絕對是喜訊。政府如果果斷起行,預料在十多年內就可以為十幾萬人帶來新的居所。如果繼續保持公營房屋與私樓 6:4比,意味將有超過一萬個公屋單位落成,這無疑比起資助中小學生參觀海洋公園來得有意義得多。
不過正如一些屯門區議員所言,在覓地同時,也要加強當區的交通基建、鐵路配套和社區設施。近年不少公屋規劃及不上早年的建築,運房局和規劃署未來發展時要多作公眾諮詢,讓各個持份者都有充分機會表達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