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芷楓:派錢4000,是落實理財新思維的開端嗎?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宣布財政預算案的補漏措施,18歲或以上通常居港的香港人,假如在之前的「派糖」措施未有受惠,或受惠金額不足4000元,都可以獲派發或補發到4000元,即等同變相派錢。
這個時候,財政預算案的民望可謂非常低迷,之前派錢願望落空,加上投資創科等政策內容都空泛極點,令不少香港人不滿財政預算案的內容。今天派錢4000元,都只是收暫時止血之效,對民望的刺激作用已不大。從網上輿論看到,雖然不少人可以在此措施受惠,但大部分人都仍是抱不滿的態度居多,尤其是相比2011年的派錢6000元,金額上更是倒退不少。
對的,派錢本身是一次過「放煙花」,收不了長遠投資之效,可是現時政府的種種投資,以及政策藍圖,都無法說服市民相信政府善用盈餘和公帑。假如政府能夠做到在教育增加長遠開支,改善現時中小學的配套、設施和環境,增加大學資助學位;同時加快興建醫院,改善醫護人員的薪酬條件,強化香港公營醫療系統,以上措施肯定可以獲得市民的肯定,令政府毋須派錢,都可以令市民滿意政府的財政運用。因此很難怪張超雄議員認為政府不應該如此派錢。
香港人絕非民粹主義,過往香港人也甚少要求派錢,或是要求設立一些大額而非必要的社會福利。可是,香港人之所以要求派錢,就是對政府制度的嚴重不信任,否定香港政府的財政規劃。他們只看到政府在「派糖」時,只是有利高薪、高資產一族,對小市民所處的困境視若無睹,令他們感到憤怒和不滿。派錢「補鑊」並不長遠,但最少也是權宜之計,令市民能普遍受惠於經濟成果和盈餘急增,直接幫助他們面對當下的處境,也可以令社會氣氛稍稍和諧。
不過,從政治效果而言,政府確實應該要在公佈財政預算案前,先進行政治風險評估,避免不派錢的做法與民情過份落差和脫節。現時政府4000元的補漏措施,耗費公帑大約110億元,只佔上年度盈餘非常少的比例,早日決定比現時才急急補救為聰明,也能獲取較大的掌聲,尤其滿足政府政治盟友「成功爭取」的需要。
有4000元,不少人的心態當然是「好過冇」,但政府不要太幻想,派發4000元就會換來很多掌聲。在現時分化的政治氣氛,要賺取掌聲就要看準時機,不能早,也不應太遲。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