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不要把所有操練都怪罪於TSA
全港性系統評估(TSA)風波擾攘數年,由操練過度,學生壓力爆煲,到教育局宣布停考,再到推出改良版的基本能力評估(BCA),到近日小三TSA再次全面復考。兜兜轉轉,似乎又回到最初起點,但其實教育局做了不少改變。由全港學生必須參與,到只是在全港每間官津及直資學校抽取10%學生應考;題目亦由艱深,變成較為簡單,符合測試「基本能力」的本質。當然,若有學校想索取完整的評估報告,可向考評局申請全級應考,是次考核全港大約230間小學申請,佔整體官津一半。
復考前,教育局多次強調TSA採用「不記名、不記校、不收取報告」方式進行,學生無須操練。事實上,亦有不少應考學生表示考卷容易應付,較學校考試容易。然而,奇怪的是,教協調查仍然表示,有約三成學校表示,有「非常多」或「頗多」的操練,接近一半稱有「輕微操練」。而比較各類學校情況,以「全級應考」的操練情況最高,有超過三成表至有「非常多」或「頗多」操練,略高於「抽考」學校(25.4%),更明顯高於「完全不考」學校(7.7%)。既然考試與自己無關,更與排名無關,參與考試的都是自願報名,甚至教育局都已經限制TSA的操練,何解仍然有人認為TSA導致學生操練呢?
操練文化源自精英教育制度
有人認為多了考試,就是壓力,不管試卷深淺如何。理論上,測試「基本能力」不應該對學生造成任何壓力。何況答案和成績都不記名,情況就如填問卷一般。筆者承認香港學生的確壓力大,學校功課相當繁重,但這一切真的因為TSA嗎?還是因為香港激烈的精英教育制度?哪怕沒有TSA,會操練的學校還是會操練,因為學校真正的壓力來源在於Band 1中學的升學率,學生真正的壓力來源在於分班試的成績。在這個操練文化盛行的時代,TSA只是代罪羔羊,無論是過去的學能測驗,還是今日的TSA,或者未來的其他考試,總會有人借此之名進行操練。要改變整個操練文化,靠的是政府、家長、校方的長遠努力,不是單單取消一個無關痛癢的考試所能解決的。
另外,有人認為TSA沒有必要,多此一舉。但事實上,TSA為學校教學提供一個完整的評估,測試的不是學生,而是老師的教學方法。由於考卷不記名,老師可以從宏觀的答題正確率,學生的判斷那些方面較弱,那些方面較強,從而調整自己的教學方針。黃大仙浸信會天虹小學校長就表示,從過往TSA報告,發現校內學生的看圖作文能力較弱,為吸引小朋友投入課堂、提升寫作能力,校方去年起聘請一名教師專責推行戲劇教育,讓學生以角色扮演、思考及推敲定格畫面的前因後理學習寫作。如果今天沒有小三TSA,那麼教學問題是否要等到小六TSA才一次過揭發呢?屆時再要調整教學方法,彌補過去的不足,便已經為時已晚。操練文化固然不值得提倡,但TSA仍然有相當的保留價值,不要輕易將操練和TSA畫上等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