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如林:GoBee.Bike香港結業 反思香港共享土壤

2018-07-11
徐如林
公共事務顧問
 
AAA

gobee.png

日前香港首間共享單車公司GoBee.Bike突然宣佈結業,網民都議論紛紛。有的擔心自己的餘額及按金,有的嫌GoBee.Bike製造了大量阻街的單車,希望他們早日收走單車,也有的感謝GoBee.Bike為香港人帶來了方便的共享單車服務。根據官方聲明,GoBee.Bike是因為久久未能錄得盈利,及龐大的單車維修開支令營運困難,逼不得已需要結束營業。相比起當初的成行成市,今天GoBee.Bike的黯然失色不禁令人反思香港的共享經濟是否哪裡出了問題。 

 
GoBee.Bike結業 敲響共享經濟喪鐘?
 
首先,何為共享呢?定義其實眾說紛紜。有人說,共享說穿了即租借服務。但其實現時我們所講的「共享」實有別於以前的圖書或VCD租借服務。「共享經濟」其中一個特點是透過科技去中央化。以往的租借服務是一點對多點,例如沙田區的市民向沙田圖書館租借圖書。圖書館是擁有書本的主,市民是借書的客。但「共享」則是透過科技改變這個模式:例如Airbnb和Uber等只是一個中介平台,理論上他們可以不用擁有半個物業或半輛汽車,租出房間的用戶才是主,租借房間的用戶才是客。而且,租借的模式不再是一點對多點,而是一個網絡的多點對多點,用家可以同時是主也是別人的客。如果以這樣的定義而言,GoBee.Bike只能算是半間共享公司,因其成功之處就是透過科技,例如互聯網、GPS、網上支付、大數據等去令用家可以隨時隨地都能租借到單車,不用時限內在特定地點交還單車,可以隨時以單車點到點而不用擔心如何處置單車,因為街上路人可能隨時就會用到。但是,始終GoBee.Bike的單車屬於其公司所有,租借形式上仍然是一點對多點。或許,就是這樣的配搭(共享物分散+擁有權集中)導致GoBee.Bike最終的失敗。
 
共享經濟需要文化配合?
 
以往的租借服務,貨物如有破損,責任的承擔分散及清晰:客人簽收後如管理不善則需要向物主賠償;物主在租出前則需要妥善保管貨物,確保客人借用時貨物的狀態良好,否則需要為更換及維修。GoBee.Bike的租借模式讓未被租出的單車四散,有其利弊。利當然是租借人可以隨時隨地掃瞄QR Code就可以方便地租借,但弊則是物主即GoBee.Bike需要承擔極大的成本、責任及風險:不論是否租出,基本上單車的損壞皆由GoBee.Bike包底負責維修,公司難以追究租用者、天氣環境或是刻意破壞者;假如單車因機件問題引致意外,GoBee.Bike更可能因疏忽管理單車而被追究等。因此,可見這種共享單車模式其實有不少隱藏的成本需要肩負,而這些成本的大小可能就是決定這種微利生意的成敗關鍵。故此,顧客乃至當地人民的文化、行為習慣成為共享經濟能否立足生存的關鍵因素。
 
損毀率高 港人不夠文明?
 
就個人經驗而言,曾經多次試過由街頭走到街尾,找了五六輛單車都是待修的。不是座位被拆掉,就是不能正常踩動,有的甚至被人加了私人的鎖將其據為己有。從新聞報導看到,不少共享單車更被掉進沙田城門河。即使不談實際的損毀數據,就個人經驗及觀感而言,假如港人不改善我們的公民意識和公德心,共享單車在香港實在不是一項能賺錢的生意——即使共享單車對於整體市民乃至經濟效率理論上是一項好的加值服務。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在內地曾經一度試過效法西方,把單車大規模商業化,名為「共享單車」。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共享單車概念的風潮誘使多間共享單車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起,它們在市場上大舉集資,然後放置極多的單車於大街小巷,務求盡快霸佔市場的佔有率,致使街道都被擠得水泄不通。隨著共享單車公司一間間的倒閉,數以十萬計的單車頓時變成廢鐵,原本打著環保旗號的生意,最後製造了很多垃圾,過程中亦消耗了不少寶貴的能源,正正是一場經濟及生態的災難。」

    周顯  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