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宇翰:公私樓宇市場應完全分隔

2018-07-16
黃宇翰
學研社、公民力量成員
 
AAA

live1.jpg

為了解決土地問題和樓宇供應不足,特首林鄭月娥提出了「土地大辯論」。雖然港府一直強調,並無推行高地價政策,但又絕不會賤賣土地,過去也曾多次出現地皮拍賣流標的情況。泛民則質疑,公私營合作模式是「官商勾結」,補地價少一點都是利益輸送。政府與泛民的主張,都在客觀效果上維持着地價高企,是否變相益了大家口中的「地產霸權」?香港居住問題又何時可以解決?

房屋供不應求當然是樓價高企的原因,那麼樓價又是如何構成的?一手樓的售價最主要包括地價、建築成本及地產商的利潤,三者中只有建築成本是固定的,地價的浮動基本上與利潤掛鉤,地價不斷的上升,地產商的樓宇自然漲價,土地儲備的價值亦越來越高,那麼地產商又怎會介意地價持續飆升呢?

政府無誘因改變補地價政策

居屋本來是香港住屋的重要階梯,但隨著私人樓宇的價格不斷上升,居屋的價格已嚴重超過一般市民的購買力,加上補地價後能回歸私樓市場,為政府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近日政府雖提出居屋訂價與市價脫勾,變相以52折出售單位,但是居屋折扣越高,日後轉售補地價就越多,結果就是樓價越高,政府收入就越驚人,那政府當然沒誘因改變「補地價賣居屋」的政策!

「補地價賣居屋」的政策不改變,即是居屋最終仍有機會回歸私人市場,成為樓宇炒賣的工具,變相由公帑補貼市民投資。最大的得益者卻是政府,而非一般市民;居屋回歸私人市場後,最大的得益者就是參與炒賣活動的投資者,一般市民在樓價瘋狂上升的情況下,則只有「望樓輕嘆」。

讓市民安居而非置業投資

高地價導致租金上升,不單影響市民住屋開支的比例增加,同時加重各行各業的營運成本,直接間接導致香港百物騰貴,惡性循環下只會讓香港市民生活質素每況愈下。政府新的資助房屋政策,雖然擺脫了定價與市價掛鉤,但補地價的政策不變,變相買新資助房屋的人持有業權比例減少,日後補地價的比例只會更高,結果大賺特賺的只是政府,而資助房屋又同時回歸私人市場被炒賣,公私樓宇供應更難以調整至七三比。

政府有責任讓市民安居而不是置業投資,特首應下定決心將公私樓宇市場完全分隔,杜絕資助房屋進入私人市場,避免炒風蔓延至公營房屋,協助有能力的市民「上車」覓得安樂窩。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