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志偉: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 萬事俱備還欠什麼?
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是陸路運輸業界的大事,筆者與很多同業一樣引頸以盼。
大橋通車後,將會進一步便利粵港澳三地的客貨運往來,對本港物流貨運、旅遊等方面的經濟效益巨大,帶來嶄新機遇。
事實上,不論是收費、或是時間方面,新道路比起現時的海路運輸更為優勝,未來定將成為往來三地的主要交通樞紐。港澳、以至珠海、中山地區的市民皆可經大橋來往,實現港珠澳及沿線城市的一小時生活圈。
然而,港珠澳大橋的基建只是第一步,若欠缺人才、政策及配套的支援,則會落得虎頭蛇尾,影響整個宏大工程的聲譽。
運輸業欠新血
「人才」一直是本港運輸業面對的難題,現時業界已出現司機人口老化情況,中港貨運的跨境司機平均年齡達50歲以上,人手亦長期不足。大橋一旦開通,三地的交往越趨頻繁,對陸路運輸司機的需求勢增。在欠缺新人入行的情況下,是否能維持港珠澳大橋衍生所需之勞動力﹖
筆者認為,政府在推動運輸業持續發展上應擔當更積極的角色。長遠而言,應為有志加入運輸業的青年提供資助,鼓勵他們考取及申領營運車駕駛執照。同時,當局亦應考慮放寬外聘勞工的限制,舒緩人手不足的燃眉之急。
爭取承認跨境司機資格
另一方面,「牌照」可謂司機的謀生工具,可惜粵港澳政府一直不承認對方營運車駕駛資格。要進出三地,司機必需先考取當地駕照,令業界聘請非常困難。自回歸以來,業界一直爭取要求三地政府有條件承認跨境司機駕駛資格,並向港澳辦及相關部門反映。如今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有關政策仍未取得進展,當局是否應採取積極行動,與三地政府協商﹖
最後,也是容易忽略的一環。司機、車輛需要休息補給的地方,政府需要提供足夠的後勤配套,包括於口岸區增撥後勤用地予運輸業使用,以設置停車場、緊急維修、前線司機短暫休息及餐飲等設施。至於大橋及相關配套的收費,亦應以減輕營運者和從業員負擔為基礎。
當全城聚焦於港珠澳大橋的經濟效益、旅客體驗的同時,筆者希望特區政府考慮運輸業營運者及從業員所面對的困難,做好長遠規劃,並在政策上為我們這一班「服務者」提供實質的支援。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