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財:香港要保持貨櫃港地位需加強融入大灣區
近年隨著鄰近城市發展加快,香港不但要於新興行業,例如創科發展上急起直追,如何保持過去於金融、物流、旅遊業等各方面的競爭力優勢,同樣惹人關注。物流方面的競爭就相當激烈,全球主要貨櫃港吞吐量排名,香港只能排行第五位,上海排名第一位,緊接其後的是新加坡、寧波舟山港、深圳。
運輸業經營環境嚴峻,即使貨運量保持增長,但行業包括人手、燃料等成本上升,盈利減少,卻又因鄰近港口競爭,難以提升收費。有傳媒就報導,國際貨櫃碼頭自二○一 一年至今,貨櫃操作成本已大幅上升超過四成,減價空間有限。加上船公司近年收購合併增加,例如今年東方海外加入中遠海運成立海洋聯盟。這些聯盟議價能力強勁,都大大影響貨櫃碼頭定價能力。
行業一方面應引入更多新技術,利用遙控設施吊貨櫃,以減少人手,舒緩人工上升壓力。但除了節流,開源更為重要。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的重要政策方向,香港應加強融入大灣區,與包括深圳蛇口港在內的大灣區港口緊密合作,可避免內耗之餘更可互補不足。
香港於大灣區的重要之處,在於是廣東省對外貿易的重要貨物中轉運輸港口,許多貨物經廣東省運送來港,再利用香港網絡轉口或轉運往海外市場,加上中美貿易戰目前緩而未解,將來發展仍存諸多變數,內地各關口較受貿易戰牽連,反而本港影響較少,故本港於大灣區的重要性更為重要。許多本地物流企業都具有國際商貿網絡,以及豐富的物流管理經驗,於貿易戰中更能屹立不倒,政府應推動本地物流企業與大灣區企業加強合作,並引入資訊科技管理系統,優化物流管理提升營運服務,透過區域合作與大灣區港口提升物流效率,分擔日益上升的成本。
港珠澳大橋建成後,粵港澳三地的合作更為便利而廣泛,三地政府應合力提高通關效率,使各類貨物有效在大灣區內不同關稅區流通,促進三地的商業生產及運輸鏈。
大灣區一體化可增加企業投資大灣區的誘因。通關效率改善後,於大灣區投資的企業,可根據各城市的不同優勢及業務趨勢,有效選擇交通運輸通道,使大灣區各港口的物流及經濟發展受惠。例如企業可於廣東省城市設廠生產、於深圳或本港研發,再運往其他內地城市以致不同國家銷售,大灣區各城市港口貨運量將共同增加,達致多方共贏的協同效益。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