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歷山:全面開放香港車使用港珠澳大橋

2019-03-04
吳歷山
香江智匯主席
 
AAA

造成如今大橋車流量極度低迷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當局的保守心態和誤判,令大橋作用的發揮陷入「惡性泥淖」,後果堪慮。政府若不當機立斷採取主動積極的有效措施,香港巿民寄予厚望的港珠澳大橋有被淪為「大白象」之虞,更將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bri1.jpg

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匯聚了全國的橋隧精英,融會了全國多項頂尖的工程技術,成功連接港珠澳三地,成就了世界上最長的橋隧組合工程。毫無疑問,大橋的通車,是打通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其中一大關鍵,大大促進了大灣區的互聯互通,特別是令港珠澳三地的人流、車流、物流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經脈」得以打通,為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開通了新道路。大橋與高鐵的通車,相輔相成,為香港帶來無限機遇,對大灣區發展也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剛過去的新春長假期,出入境人數創下通車以來的新高,尤其是年初三當天,更有高達近16萬人次從大橋出入境,如此數字,馬上成為了各大傳媒報道的頭條,說明香港市民是多麼期待着大橋能充分發揮作用,令港珠澳三地交通更順暢便利。

橋盡其用才能有利大灣區發展

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布,令這座號稱「世紀工程」的港珠澳大橋的角色更為吃重。值此大橋啟用「百日」這個別具意義的日子,是時候實事求是地審視已浮現的種種問題。

擺在眼前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乃是車流量遠遠不達預期。大橋自去年10月24日開通至今年1月30日整整100天,累計車流量約35萬架次,日均3560架次。這跟特區政府在2008年公布的大橋通車初期日均車流量9200至14000架次相比,現時流量只及當年估算的三成左右,與大橋建設的承載量每日可達20萬輛相比更是九牛一毛。

在港珠澳大橋通車前發放的香港一萬個配額以及即將於二月底和四月底分兩批開放大橋給原持有其它口岸兩地牌的近二萬多輛香港私家車(或商務車),以上多類有兩地牌的合共約三萬車主,絕大部份非普通百姓或商人,而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或在內地納稅大戶、捐款、投資達一定金額的特定人物才有資格申請。而這些私家車或商務車使用大橋來往珠江西岸的次數據說每年平均只有1 0至1 5次,對大橋流量的提高幫助不大。但真正有需要使用大橋的用家及香港有意北上自駕遊的市民卻只能「望橋興嘆」「用橋無門」!

政策保守致車流量不足三成

這是個不容忽視的嚴重問題,決不能掉以輕心。大灣區發展首先要保證粵港澳三地的人、車、物的互聯互通,交通是「命脈」,因此人們經常把港珠澳大橋比喻為「大動脈」,醫學上若主要動脈血流只有30%,器官可能衰竭壞死,如果是冠狀動脈則必須立即「通波仔」,否則隨時有「心肌梗塞」的危險。

筆者認為,造成如今大橋車流量極度低迷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當局的保守心態和誤判,令大橋作用的發揮陷入「惡性泥淖」,後果堪慮。政府若不當機立斷採取主動積極的有效措施,香港巿民寄予厚望的港珠澳大橋有被淪為「大白象」之虞,更將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政治上技術上均可克服

遺憾的是,有關方面對大橋「低流量」並無良好的對策,原因有:一、恐怕影響東涌居民的生活和可能造成前往機場的道路堵塞。但上述顧慮至今只停留在憶測並缺乏實際數據分析,當然更談不上對策。

二、屯門至赤鱲角9公里連接路由於工程延誤要到2020年才能通車,政府計劃等連接路開通才開放大橋車流量。但是,大橋超低流量問題若長時間不解決造成的損失何等巨大,而且這一耽擱就是一至兩年,難道我們只能「乾等」不成?

三、擔心內地要求雙向開放內地車輛駛入香港,而香港路面無法承受突然增加的交通負荷。但內地各級領導一直持開放態度,事實上以廣東省的地域面積、車輛和交通容量,即使全面開放給60萬輛香港私家車自由使用大橋北上,對廣東省交通也不會造成大影響。過往兩地配額約10:1比例的雙向互通,完全可以更改甚至取消。

用好大橋讓市民嚐到實在甜頭

為此,「香江智滙」在2月17日,舉辦了一場「與新聞界春茗暨增加港珠澳大橋車流建議分享會」,會上提出對全面開放香港單牌私家車經大橋北上的建議,引起傳媒和社會熱議。對港車北上建議包括:

一,從速開放車輛經大橋北上。在現有配額基礎上,作出全面開放,盡快提高經大橋北上車輛的數目之同時,讓香港市民有真正的獲得感,嚐到大橋實在的甜頭。

二,對大橋流量增加可能影響東涌市民生活及去機場交通的擔憂,建議政府立即採用一貫使用的交通衝擊評估機制(Traffic Impact Assessment,TIA)以得出客觀數據並公諸社會,共同尋求適當措施應對。

三,研究以網上預約取代配額。在手機APP大行其道的今天,應着手實施以網上預約經大橋北上廣東省取代發出配額,吸引真正用家使用大橋,令「橋盡其用」。同時可以根據需求和交通承受狀況靈活調節,逐步增加,最終達致全面開放。

四,以人工智能布局大橋交通安排。內地近年已成功採用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術,幫助解決道路堵塞、泊車困難等交通問題,大幅度提升道路使用率。針對香港個別道路可能塞爆這個「痛處」,人工智能應可妥善地調配不同時段達到分流車輛提高效率的作用。分享會獲得電視臺、報章、新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報道,相信對全面提升香港私家車經港珠澳大橋北上車流有正面作用。

「香江智滙」也提出一些針對增加內地車輛使用大橋南下以及提高大灣區內安全駕駛的多項建議,如:

做好大灣區的共享汽車保險。大灣區發展正式開局後,有需要做好大灣區內的共享汽車保險,令汽車在大灣區各地更安全行走,並使有關汽車保險更便捷、成本更低,也能增加駕車人士使用大橋的誘因。

在內地深中通道(深圳至中山)2024年全線通車前,會有大量珠江西岸車輛欲使用港珠澳大橋由屯門經深圳灣通道來往珠江東岸各地,香港可以在現有的道路上開闢一條全封閉通道,不需要通關手續直達深圳,不但可以大幅增加大橋流通量,也可以收取可觀路費。

在大橋的香港口岸增設大量停車位,讓內地自駕遊旅客駕車經大橋停泊在口岸轉搭公共交通工具入市區或逕直去旅遊點觀光購物。澳門為鼓勵外地旅客自駕遊到訪,在大橋澳門邊檢大樓東停車場設3000個停車位,香港無論面積或人口均是澳門的十幾倍,但香港口岸停車場至今只設有不到700的停車位,澳門做法值得借鏡。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鏡報月刊》,本網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