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展覽 還原不為人知的香港石礦故事
2018-07-31
AAA
大家現時好難想像,香港在十九世紀曾滿佈石礦場,優質的花崗岩更輸出到海外,養活本港不少人口,充滿不少有趣的人和事。港大房地產及建設系潘新華博士領導團隊,以「香港石礦業的歷史與遺產」為題,重塑了香港石礦業的發展史。
香港古時位於活躍火山帶,出產的花崗岩屬於最優等的一級石材,成為炙手可熱的建築原料。自十九世紀香港開埠以來,石礦業已是繼鴉片轉口的一個重要經濟活動,到二十世紀初期,更是石礦業的黃金時期。當時香港、九龍和新界的石礦場超過一百個,包括鯉魚門石礦場、阿公岩等,香港島甚至有近四分之一人口都是從事與石礦有關的工作,收入可達其他工人的兩倍。石礦業亦是當時少數外國人不能沾手的本土經濟活動,由投標人到工人都是華人主導。
1960年代香港石礦場分佈圖
甚麼是「揼石仔」?
從採礦到家庭式的「揼石仔」,以及相應的建築活動,石礦業都創造了不少營商和就業的機會,在香港經濟中佔重要一席。
「揼石仔」源於採礦時多出產大石,但當年未有碎石機,就要靠人手「揼石」,把大石敲碎,小碎石可以混入水泥作建屋用。打石時一家大小都出動,丈夫打大塊的石頭,小孩就做「揼石仔」,婦女一般都要參與,而「揼石仔」薪酬就逐斗計,石仔越小越貴。
「揼石仔」的工人
港花崗岩質優 運到外國作建材
港花崗岩質優 運到外國作建材
而香港開採的優質花崗岩,除了用作修路填海,亦大量用於興建本地建築。不少歷史建築物,都是用本地花崗岩建成,例如美利樓、茶具博物館、伯大尼修院、前尖沙嘴水警總部(現為1881)、舊最高法院大樓(現為終審法院大樓)等。
伯大尼修院(1873至1875年間興建,現為香港演藝學院的伯大尼校園)亦是以本地花崗岩建成。
香港石礦業不但貢獻本地建築業,花崗岩更供應鄰近地區及原屬海外。廣州石室教堂所用的花岡岩,就是出產自香港牛頭角和茶果嶺兩個石礦場,位於美國三藩市但現已拆卸的Parrott Building,亦是由香港提供花崗岩,再由隨船工人協助興建。
廣州石室教堂(建於1863年,1888年落成)
美國三藩市座立於金融區的Parrott Building(1852年落成,1926年拆卸)( Soruc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ancroft Library, Roy D. Graves Pictorial Collection, c. 1850-1968 )
雖然本港石礦業盛況不再,但港大團隊蒐羅了不少珍貴的圖片及照片,以及礦工在礦場生活和工作的小故事,由現在起至9月10日,會在中環展成館舉行的「石頭記:石礦的前世今生」專題展覽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