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美娟:要限購 也要分割市場

2018-08-01
麥美娟
立法會議員
 
AAA

price1.jpg

踏入下半年,儘管政府已推出「六招」房屋政策新措施,但樓市失衡的狀況依然持續,近日就連二手居屋也有衝破千萬元的成交出現。想當年居屋的本意是為收入不足購買私樓的市民提供自置居所,試問有誰料到現在連居屋也可以遠遠超出市民負擔,變得可望而不可即?而從「千萬居屋」可見,本港的房屋問題已到了臨界點,要紓緩狀況,必須用更重、更徹底的方法才成。

我相信行政長官也知道問題嚴峻,否則她不會親口表示要研究進一步限制非港人購買香港私人樓房。事實上,特首的言論一出,市場上即時反對者眾,不少人認為「限購」影響香港的自由經濟,部份言論甚至指「限購」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產物云云。但有趣的是,近年不少國家譬如英國、澳洲、加拿大以至新加坡,都設有非本地人的「限購」措施,但這些國家的經濟自由度也不見下跌,而香港早在2012年已向非香港永久性居民徵收買家印花稅,但至今仍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可見「限購」與自由經濟並無關係,反之措施有可能左右樓價升幅,於是引起業界反彈,這可能更貼近現實。

保障本地居民的住屋權利,是所有政府應有的責任和義務,因此特首考慮對非本地居民作更多「限購」安排,減少熱錢、游資流入相對較小的本地房產市場,抑制投機炒賣,其實是處理問題的正確方向。然而,比起「限購」更為治本的方法,就是在未來房屋供應上明確區分「自由市場」與「居住市場」,並將兩個市場分開處理:前者讓不同人士包括投資者自由參與,買賣交易也以市場主導,發揮房產在投資及累積財富上的作用;而後者就則以本地居民的房屋需要為目標,提供不同類型的可負擔住屋供市民入住,但同時制訂嚴格轉售限制,令該市場的住屋只能以用家為主。

住屋一直是本港最難處理的民生問題,由過往「七十二家房客」到今日的劏房、納米樓,不少的社會問題、家庭糾紛都是從間「屋」開始,尤其是當香港住宅既是保值的投資品,又是致富、上流捷徑的時候,要解決住屋問題就更為複雜。因此,要徹底處理住屋這個困擾香港的難題,限購是一時方法,但長遠還是要在房地產市場中將自用及投資兩個市場分開,才有望將房屋問題化繁為簡,市民才有望真正安居樂業。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