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紅:「風雨無阻」宣言啟動精神備戰
上海退休教師葉老師不需要任何教育,就知道中美貿易戰的危險。葉老師的住處曾經是法租界。在19世紀鴉片戰爭後,法租界是中國割讓給外國列強的地段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貿易戰戰敗的恥辱印記。
本周三的《紐約時報》敘述了這個生動的故事,並點出正在進行中的中美貿易戰與鴉片戰爭的相似之處——鴉片戰爭的起因是英國試圖迫使中國開放市場,因為當年的中國向西方大量出口茶葉、瓷器和絲綢,卻很少進口西方產品,造成中西之間巨大的貿易順差,英國以對華出口鴉片來平衡貿易,並在鴉片戰爭中打敗了中國。時移世易,如今的貿易不平衡的雙方,從英國換成了美國。
那段歷史的記憶,在今天的貿易戰中激起一些中國人內心的屈辱與憤怒。他們也因此認為,中國必須奮力一戰,今天的中國不應該再受列強欺負。
必須澄清,19世紀鴉片戰爭的歷史與今天是天差地別。且不說中國早已不處於清王朝、不是少數民族統治,也遠不是當年封閉自守、科技落後的狀況,更關鍵的是,當年鴉片貿易本質上是無可爭議的傷天害理行為;對比之下,今天美國啟動對華貿易戰的部分原因,如要求中國開放市場、保護知識產權,這並不違背中國改革開放的自身目標與長遠利益。中美雙方的矛盾存在於中國對外開放的節奏、方式。當然,也必須公平地說,美國也有借勢拖慢中國發展、防止中國成為美國競爭對手的目的,這又與近年來,美國政、商、學界精英對中國的態度集體轉向負面不無關係。
無論如何,鴉片戰爭與中美貿易戰在一點上是共通的,就是西方再一次試圖用外力撬開中國的大門。中國是被動的一方,也處在下風位置。除了中興事件給中國社會心理造成的打擊以外,美國恫言對2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關稅由10%上調至25%,也大大超出了中國的預料,中國已經無法提出同等價值的加稅清單來報復美國。
近期,中國網絡上針對貿易戰的成因爭議四起,原本就信心脆弱的股市跌到接近2016年1月股災後的谷底,人民幣匯率走軟,中產階層開始悄悄地換美元,這都反映了貿易戰對中國形成的直接壓力。
綜合上述種種,再結合7月31日中共政治局會議的內容,中共官媒本周集體發表「風雨無阻」宣言的原因,就不難理解了。
中共政治局7月31日對經濟形勢做出了「穩中有變」的研判,指明經濟「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隨後,新華社、《人民日報》等發出「風雨無阻創造美好生活」宣言。這是配合「穩中有變」的定調,一方面力求引導社會輿論,另一方面也給民眾打氣,呼籲團結,做好精神備戰。這是高層研判中美貿易戰避不開,這一仗必打,甚至可能是持久戰、消耗戰的信號。
雖然不時有報道傳出,中美在醞釀重啟談判,但是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反覆無常,中美又高度缺乏互信的情況下,中國高層不會幻想貿易問題能在短期內通過談判化解。何況,「開戰」一方已兵臨城下,己方再不情願,也不可能毫不抵抗就棄械而逃,總要奮力抵擋一陣,否則只會狼狽地被迫做出更多、更徹底的讓步。再說,經過屈辱歷史教育洗禮的中國民眾,也不會答應國家輕易讓步。
必打一仗,意味着中國將對原油等重量級美國進口產品開刀,這可能影響中國消費者的切身利益,所以須鼓舞社會「對抗風雨」。然而,也應該注意到,至今中國官方仍比較小心地控制與美國對抗的烈度和範圍,媒體與輿論還沒發起大規模的反美浪潮與抵制美貨的運動。這與過去中日、中韓發生矛盾時的情況構成反差,日系餐館、日系汽車被砸、韓國超市遭抵制的命運,沒有發生在美企與美貨身上,可見中國尚有克制。
隨着貿易戰的升級,中國是否會祭出非貿易手段,例如進行社會層面的動員,或者拋售美國國債?這些可能性都不能排除,但是從長遠利益來考慮,中國應該會竭力避免貿易戰升級為中美全面對抗。所謂「穩中有變」的研判,也可解釋為「劇變」不在當局的計劃內,當局也相信中國社會對貿易戰有一定承受力與韌性。下一步的工作,應該是讓所謂的「風雨」停留在「風雨」即可,莫上升為慘烈的「風暴」,這既考驗中國的把握能力,也取決於美國的理性,更應是世界的共同期盼,畢竟,中美全面對抗將是世界性的災難,誰都難以倖免。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