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1日 | 星期二
 

徐如林:長通勤時間易抑鬱 如何幫助偏遠打工仔?

2018-08-16
徐如林
公共事務顧問
 
AAA

farrrrr.png

近日有網民在網上討論區埋怨,住在大西北(元朗、屯門、天水圍)卻要到港島上班,來回車程每日已需要三小時,再加上九小時工作,扣除梳洗和早晚餐等時間,每天根本沒有私人時間。而且,每天長征的交通費亦不菲,八達通永遠也「餵」不飽。

通勤時間長 對身心健康有害

劍橋大學曾和VitalityHealth進行一個研究,針對英國的通勤狀況,結果顯示:長通勤時間的人,有33%更大的機會罹患憂鬱症(Depression)。《華盛頓郵報》亦曾歸納不同的研究:長通勤時間和抑鬱、過度肥胖、頸背痛甚至死亡等風險有關。當然,以上研究只能找出相關關係(correlation),而不能證明長通勤時間導致(causality)以上問題。但是,就一個過來人的經歷和感受而言,每天三小時以上的通勤時間確實對生活有不少負面的影響,更會形成惡性循環旋渦。例如,每天六七時下班後,趕回家已八九時。因為明天六時半就要起床的關係,扣掉晚飯、梳洗的時間基本上回到家就是即時就寢,沒有了私人時間、與朋友約會、放鬆活動和與家人共聚的時間。

生活沒有了工作以外的其他活動時,就會變得如電視劇《EU超時任務》般:同一件事(上班)不斷重複,更曾試過在車上忘記了是在上班還是回家途中,漸漸形成了心理壓力,心情長期變得緊張,無法放鬆。此外,假如是乘坐長途巴士上班,而又會於車上小睡片刻的話,則會令睡眠習慣變得斷斷續續,睡姿更會對腰頸造成損害。

應如何舒緩香港通勤時間長的問題?

第一,如前一篇關於上流機會的文章所述,政府應領頭將後勤支援性的工作搬到新市鎮,這樣一來可以釋放土地的價值,例如是灣仔、金鐘、上環等高地價的政府用地予自由市場。而在政府辦公室遷往新市鎮後,配套性的就業機會,例如飲食、交通、娛樂、購物等,自然會隨之移到新市鎮中。

第二,政府可以鼓勵甚至領頭改變工作時間文化,例如仿照日本的政府的做法,當中可以包括:在不影響公共服務下的更彈性上班時間(例如七至七,分散高峰時段的交通流量)、四天工作周以減低每周總通勤時間、甚至每月三天的在家工作日等。日本的初步結果顯示,四天工作周並不減低生產力,這點值得香港政府研究推行。

第三,政府可以重新審視香港的交通網絡及設計。例如,根據運輸署統計數字顯示,尖山隧道的使用量,相比起同樣連接九龍及新界的獅子山隧道,處於很低的水平,無法做到分流的效果。經尖山到新界的巴士線仍然寥寥可數,筆者曾數次想由美孚和長沙灣附近到沙田,卻找不到走最近的尖山的巴士,而只有走遠遠的金山的。政府應該盡量開通或分流更多巴士線或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到流量低的道路上。

此外,作為每天經歷南北動物大遷徙的打工仔,筆者知道有不少交通擠塞黑點每天令乘客十分頭痛,浪費他們寶貴的時間,例如上班日的屯門公路、龍翔道、東隧出入口、觀塘繞道、大老山出入口、紅隧出入口、正施工的九龍坑及上水粉嶺的雞嶺迴旋處等等。政府應該積極檢討,道路甚至城市本來的設計是否已不合時宜,並盡快找出舒緩的方法。總之,運輸署應該更勤於檢視公共交通的網絡及設計,以盡昂貴基礎建設之用。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