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澄:大學收生擇優而錄 還是幫助基層?

2018-08-23
余海澄
公營機構公共事務顧問
 
AAA

醫學院.png

來到8月尾,莘莘學子仍在放暑假,大專院校已傾巢而出,各出其謀爭奪一眾狀元榜眼青睞。香港大學一如既往獲最多狀元入讀,其中醫學院更包攬兩個超級狀元,即八科考獲5**成績。然而,有傳媒整合初步收生數據後,發現港大醫學院今年透過聯招的收生人數不足整體收生人數的五成,與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當日聲稱學院每年錄取75%聯招學生的諾言有極大差距。 

針對收生比例 見樹不見人? 

有評論指港大醫學院招收大量非聯招學生,偏幫有錢人,更與梁院長指醫學院收生應促進基層向上流動的理念大相逕庭。另一邊廂,中大醫學院院長則指收生應擇優而錄,沒有考慮學生家庭背景。傳媒因梁院長過往言論,連日來針對港大醫學院,卻沒有客觀分析中大醫學院過去的收生方法作比較,究竟傳媒是對事還是對人?相信公眾心中自有答案。如果只針對聯招與非聯招收生比例,卻沒有分析收生準則,甚至是整個教育制度的問題,相關報道為讀者帶來的只是片面的事實,或許這就是香港傳媒的風格。 

收生準則一直是擇優而錄 

不論是透過聯招或非聯招收生,大學收生最重要的準則從來都是學生分數,因而各學系每年均公佈收生分數,好讓同學作參考,而面試及其他課外活動可為學生帶來額外加分,正常情況下也不會成為收生的重要標準。如果兩個同學成績一樣,但同學A的面試及課外活動表現較佳,那麼院校就會很自然取錄A同學。 

猶記得當年參與大學小組面試時,教授提問:「大學是否促進社會流動的重要場所?」眾人皆同意,然後雄辯滔滔,闡述知識如何改變命運。「那麼大學收生應否優待基層學生,讓他們讀大學,舒緩貧窮問題呢?」教授再問。大家面色一沉,靜了幾秒,尷尬地答收生應公平地按成績取錄。教育的確能夠幫助基層向上流動,但在教育制度上作出偏幫基層學生的調整,卻不是社會共識。 

聯招制度就不偏幫有錢人嗎? 

梁院長當日言論確實有點過分理想,但傳媒的矛頭指向醫學院減收聯招同學,是偏幫有錢人的說法,絕對值得商榷。在現今的社會經濟環境及教育制度下,基層學生在聯招制度脫穎而出基本上十分困難,皆因中產家庭的資源較豐富,具高上學歷的家長更會從小就培養子女不同的能力,又會讓他們參加補習班準備DSE,因此其實不少透過聯招入讀醫科學生也出於中產或富有家庭。如果要傳媒要批判,更應探討在現時學制下,基層學生向上流動的情況如何。 

無可否認地,能夠修讀IB課程,然後透過非聯招方式入讀大學同學家庭的經濟能力較佳,讓他們可以用另一個考試模式入讀大學。誠然,在IB課程中取得43分以上(45分為滿分)是頭2%的人,皆是香港的尖子學生,我們不可否定他們能力。醫科學生是未來社會的棟樑,我們需要的是頂尖的人才拯救生命,而非用醫科學額去證明教育可以幫助基層向上流動。 

梁院長失言的確可引發社會對現今教育制度的反思,但評論見樹不見人卻有欠公允。惟有透過詳盡的客觀分析,真理才會越辯越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不只盛產IB狀元,考生的平均成績亦經常名列前茅。以2021年為例,45分為滿分,全球的平均分為32.99,香港則達38.93。38分的IBDP學生已經有資格入讀劍橋或牛津大學了

    顧婷芝  20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