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香港為何能避過「山竹」一劫?
被喻為今年全球最強颱風的「山竹」,在上周日以10號颶風信號姿態吹襲香港10小時後,終於在昨天逐漸遠離香港。但經過該場「風劫」,香港各處已經滿目瘡痍。
我昨天上班,一走出住所大門口,就發現附近大部分地方已經變成澤國,地面滿布發泡膠等垃圾。住宅前面的一處公園在颱風吹襲下,更首當其衝,石磚遭強風吹起,道路損毀嚴重。平日看守大門的保安則忙於清理。一位保安不無埋怨地說,這麼多年來未試過這麼忙碌!
然而,我住的地區其實已算幸運。在上周日颶風最猛的時候,許多面對著風口的地區皆遭受重創,出現淹水及嚴重破壞。如大角咀興建中的新樓盤「尚璽」由於抵擋不住強風,整個「天秤」(起重機)倒塌,連同棚架墜落旁邊大廈屋頂,碎片散落地面,令人看了驚心動魄。
至於臨海的杏花村、鯉魚門和將軍澳等地區,即使一早嚴密布防,也是災情嚴重,成為澤國,水深及腰,多條電纜吹斷,破壞嚴重。
但不得不說,香港這次應對「山竹」尚算得體。醫院管理局昨天公布的數字顯示,「山竹」暴風圈籠罩香港期間,共有409名市民受傷到醫院急症室求醫,當中只有兩人危殆。換言之,香港在這一史無前例的颱風中沒有出現任何死亡個案,相比其他地區顯得不可思議。
有香港網民就在網路上以「香港基建真繫世界級」為題發文,大讚香港在大風之下依然保持通訊、供電、供水穩定,市民可以在家安心用電話看電視煮飯吃,簡直是世界級的表現。
也有網民將香港和鄰近的其他國家地區相比,認為香港在這次風災中損毀程度輕微。反觀菲律賓的死傷數字,以及颱風對城市的破壞,遠比香港嚴重,港人確實太幸運了。
面對「山竹」以前所未有的猛烈狂勁之勢襲港,香港為何能夠避過一劫呢?箇中原因很多,但我覺得很大程度上還是和香港的預警應急機制有關。
香港地處沿海地帶,多年來一直遭受颱風和暴雨侵襲。香港在上世紀就發生過多次颱風和嚴重淹水事件,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所以近年每當颱風來襲,特區政府就會根據天文台的預告啟動預警應急機制。
根據指引,任何一個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生效時,就會每分鐘廣播一次。所有警告信號都會在電視、廣播、學校及公共區域的醒目位置掛出,以讓市民依照既定方案做好預警。
一般來說,當天文台掛出一號和三號風球,即表示颱風臨近,街上較危險。如果在兩小時前預期發布八號信號,則提醒居住在偏遠地區的市民要啟程回家。到了正式宣布掛出八號風球警告,很多市民也已經安然回到家。
香港民眾在多年的教育下,應對颱風也有了常態的處理措施。大部分餐廳和超市在颱風期間都不會營業,每逢八號風球來臨,很多港人都會提早囤積食物,在家好好獃著。
以這次「山竹」為例,大部分港人在掛八號風球前已避免逗留街上,留在家裡鎖緊門窗,在擋風的大玻璃窗上加貼膠紙,把車停在最不容易遭受破壞的地方。我家本來不想貼膠紙,但看到鄰居都張貼,也跟著做,以防玻璃被暴風吹破傷人,結果平安抵擋颱風來襲。
可以說,港府在多年宣傳教育中建立了一套有效的預警應急機制,民眾也普遍具備豐富的防風經驗。特區官員不須要上電視講話,港人只須按照指引各司其職,就能輕鬆應對颱風。
在公共危機中如何應對,往往是檢驗一個政府管理水平的試金石。在這次「山竹」變幻莫測的威脅下,香港再次向世界展示它仍然是國際級的大都市。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