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明:建中央資訊平台抗天災贏民望
早前颱風「山竹」襲港,造成過萬宗的塌樹報告,嚴重阻礙路面交通,令市民「狼狽」返工,政府成為眾矢之的,被批評不了解災後情況,罔顧市民安全。如何避免災後混亂情況再度發生?便是當局應加緊思考的議題。
當風災過後,市民向政府熱線1823投訴家居附近大規模塌樹或交通燈故障,999收到馬路被飛墜物件阻擋,消防處接到有人被困的報告時,各部門各自安排處理工作,部門之間沒有一個中央資訊平台實時整合這些零碎的數據,並連結巴士、港鐵停駛的資料,再標示在地圖上作全面分析。市民要了解風暴的資訊,只能憑著互聯網上支離破碎的資訊,估算風災破壞,以及風球下降後上班的交通狀況。
因為政府欠缺一個中央資訊平台,資訊並不互通,無法掌握全方位狀態,所以實行應急措施未如預期理想。
聯合國於2017年曾有報告指出,城市需要具「及時和有效抵抗、吸收和適應災害的影響並能轉型和復原」的抗禦力,以應對重重挑戰。
良好的城市抗禦力規劃是因應未來趨勢和潛在問題做準備,如水災發生前要修建河道和水渠,以增加地區的排水能力;在人口老化的地區,要增加醫院和診所,以備發生疫症時,把較容易受傳染的人口盡快送院治療等。
至於災害的善後工作,便需要一個以地理資訊系統(簡稱GIS)為基礎,能顯示各個部門所有相關資訊,包括資源、應變團隊狀況的中央實時地理資訊系統Common Operating Picture(簡稱COP)。COP一方面能讓各政府部門清楚自己的職責和所負責的區域,另一方面可作為臨場指揮統籌的平台,讓指揮官即時了解最新而全面的救災情況,以發出命令和調撥資源。在COP協助下,救災團隊才能夠各司其職,以最高效率拯救市民的生命及財產。
隨著氣候變化,預計超級天災將會日趨頻密。有關當局應盡快制定完善的通報機制,並建立貫串各大政府部門的COP。只要充分利用地理空間數據,即使天災來臨,也能及早準備,並作出適切的安排,這才是全民所望,真正的智慧城市之道。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