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洛洐:小時贏粒糖 大個贏間廠!

2018-10-26
施洛洐
行為治療師
 
AAA

67fdaea2-7684-469d-8d1f-0cefc1b5e7fd.jpg

相信每個人都喜歡玩樂,亦需要玩樂,食、買、玩都是與人們不能分割的一部分。但你又是否知道,如果小孩能忍耐著不貪吃或不貪玩,長大後的成就也許會比其他人更大?

「小時侯不玩耍會較有成就」,這應該比較容易解釋,因為原本用來玩耍的時間,都會用來、或被徵用來做其他「有意義」的事,例如讀書和溫書。這是「小時唔讀書,大時做運輸」的相反,當然筆者必須強調,沒有看貶任何職業的意思,而且在當今世代,做運輸、扎鐵等體力勞動工作,甚至可以月入超過四萬元,做中產不是夢……好,筆者發夢都冇咁早,說回正題。同樣地,原來小時候能忍住不貪吃,跟一個人長大後能否成功亦有不少關係。

在60至70年代,心理學家抓來了一群四至六歲的小孩,進行一項「不人道」的實驗。實驗需要小孩獨自進入一間房間,房間內有一粒糖果和一名研究人員。研究人員離開房間前,會跟他們說:「若然15分鐘後,糖果仍然在房間內,他們將會得到額外多一粒糖果。」換言之,他們要抵受那份「有得睇、冇得食」的難耐煎熬長達15分鐘之久!

過了這「不人道」的15分鐘之後,實驗尚未完結,研究人員在數年後再次接觸那批小孩,跟進他們的學業成績。研究發現,當時願意忍耐15分鐘不吃糖果的小孩,在往後的時間,通常都能達到較高的教育水平和較好的學業成績。這實驗提供了一項證明:兒時能夠延遲享樂 (Delay Gratification),對往後的成功是一份重要的助力,而且一個人能夠忍耐延遲享樂與否,是早年已經成形的。不過,筆者在這裡要戴頭盔,學業只是一項參考指標,學業成績不好也並不代表不會成功。

為免讀者容易曲解,筆者又要再戴頭盔。這實驗道出的不是必然的因果關係,並不代表只要強逼小朋友忍住不吃,他們就會成為成功人士。延遲享樂是理性與感情之爭,能以理性戰勝慾望的人,大部分都是與生俱來,而不是通過外力強逼而成的。江山易改,品性難移。反而在知悉小孩有沒有延遲享樂的能耐時,,再決定如何施教,才是更為重要的事。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