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鼓勵港青到陸創業或適得其反

2018-11-19
戴慶成
學研社召集人
 
AAA

bay1.jpg

自從中國中央政府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概念後,香港建制派近兩年就積極地在輿論方面配合,幾乎天天鼓勵年輕人到大灣區升學、工作甚至創業。特區政府在早前公布的《施政報告》中更首次提出,將在深圳選取三個基地為港青提供跨境創業支持。

上周四,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出席一個川港合作活動時進一步透露,稍後會與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共同主持蓉港青年創新創業夢工場揭幕儀式,為香港青年人提供更多到大陸發展的機會。

從港府近來的種種動作來看,鼓勵年輕人返回大陸創業,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以淡化他們的「本土意識」,已成為本屆政府的重點工作之一。

我沒有做過生意,本來沒資格對這個議題說三道四,但直覺上覺得現在香港社會不斷叫年輕人去大陸創業頗有問題。一個簡單的道理是:創業環境複雜多變。而大學畢業生剛踏入社會,經驗尚淺;若冒然創業,十之七八都會鎩羽而歸。

事實上,全球年輕人的創業成功率一向偏低,而香港的情況也不理想。2014年公布的一項香港青年創業調查就顯示,61%香港創業者在創業後兩年迅速面對經營困難,30%在兩年間面臨公司業績衰退。

若香港年輕人到陌生的大陸省市創業,恐怕問題會更加嚴重。試想一下,長期生活在溫室的香港年輕人,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大陸營商情況,如牌照申請手續、企業運營、營銷策略等。

假如他們沒有看清形勢,就盲目跟風到大陸實踐自己的創業理想,最終恐怕只會失敗而回。

上個月,我遇見一位多年未見的朋友。這位朋友早年返回大陸創業,後來生意失敗,被迫迴流香港,現在從事一份工資不算高、但相對穩定的文員工作。

朋友對港人到大陸創業的看法,可謂一針見血。他說:「論人脈關係,香港年輕人肯定不如當地人;論視野,也不如大陸海歸派。論資金,大陸年輕人有父母在背後支持。我想不到香港年輕人還有什麼優勢!」

可能會有人反駁,說大陸政府設有專門的對口單位,免費為香港青年創業者獲取政策、技術、市場信息等提供方便,甚至為兩地合作牽線搭橋。但這些措施已經有點扭曲了市場經濟,被照顧的港青創業者長遠而言也很難壯大。

更令人擔心的是,香港年輕人的創業資金大部分是來自於家人的資助。在當前港府鼓勵的氛圍下,不少年輕人對創業趨之若鶩。然而,他們往往只看見成功個案,而沒有看見更多的是失敗例子。他們到大陸創業,其實是變相讓自己的家庭承擔風險。

也有不少人喜歡拿香港與大陸作比較,指大陸創業文化濃厚,質疑為何香港年輕人不可以創業。這其實是不了解大陸。近年大陸各大高校擴招,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上漲,就業壓力增大。所以政府才大力扶持大學生創業,以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而且,大陸租金和人工便宜,年輕人創業的成本相對偏低。相比之下,香港創業成本高,加上失業率低,大學生找工作並不難,欠缺了大陸創業的土壤。

我覺得,真要比較,香港和台灣的情況對比似乎更加適合。近年大陸政府同樣大力鼓勵台灣青年登陸創業,但兩岸營商環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異,給台灣年輕人創業增加了不少難度。據悉大陸當局發現到創業失敗率高,現在已改為更鼓勵台青赴陸就業、實習,而非創業。

當然,我不是說香港年輕人不能創業,社會上總是需要一批勇於開拓的年輕創業者。但說到底,打工仍是大部分青年的主流選擇。港府和建制派出於加快兩地融合的政治考慮,一味推動年輕人去大陸創業,恐怕適得其反,好心做壞事。這些滿懷希望的香港青年一旦在大陸創業失敗,反而會對大陸留下不好的印象。

正如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早前在新加坡所說,有名的人都會面對捧殺和棒殺,港府鼓勵年輕人到大陸創業的同時,千萬別「捧殺」了這些年輕人!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