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瑋:「高齡罪案」趨勢:貧窮及社會冷漠
扶貧委員會在11月19日發表了《2017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顯示去年全港貧窮人口達137.7萬,貧窮率達20.1%,五人中一人貧窮,數字創九年新高。政策介入後,長者貧窮率雖有輕微下跌,但現時仍有30% 長者在政策介入後仍然貧窮。隨著香港社會人口結構年齡層不斷上升,根據政府統計處,高齡人口(65歲或以上)將會在2023 年達到關鍵的「25%」,在現時香港經濟架構的模式及有限的長者福利政策下,更多的高齡人口對於解決香港貧窮情況並不是一件好事,就連身兼扶貧委員會主席的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也坦承,因高齡人口的關係,貧窮數據將面對更大的上升壓力。不過,本文的焦點並不是貧窮問題,而是貧窮及社會問題所產生的「高齡罪案」趨勢(ageing crime)。
不少犯罪學研究指出(例如:Merton的偏差行為論(Anomie Theory)解釋宏觀經濟及社會互動過程中如何產生罪案、Laub & Sampson的生命歷程理論(Life Course Approach)以微觀角度解釋老人景況及犯罪之間的關係),當人面對長期的經濟生活壓力、人際關係疏離的情況下,往時建立的正面評值觀(positive value)並不能再有效約束(constraint)個人行為。就以日本為例,獨居老人問題極嚴重,更出現孤獨死(Kodokushi)的社會現象,「高齡罪案」現已成為社會重大民生問題,也衍生高齡犯罪數字急升。
根據2015年的日本國家警察年度報告,65歲或以上的人士佔了整體拘捕數字20%,而且高齡犯罪數字已經超越了青年犯罪數字。在2015年的頭半年間,高齡罪犯及疑犯達到 23,656人,而青年只有19,670人,跟老人照料有關的監獄支出導致年度醫療成本突破60兆日圓。不少報導指出,老人犯罪主因其實離不開生理及心理需要,例如:他們希望能透過監獄得到政府的照料、解決衣食住行的基本問題,甚至希望從獄中結交朋友,得到醫療保障等等。
香港現時已逐漸步入高齡社會,「高齡罪案」趨勢也迫在眉睫,香港南華早報已在2016年時,對「高齡罪案」趨勢作出較詳細的專欄報導,發現2001 年至2016年期間,有關行竊及盜竊的高齡犯罪人士上升了接近3倍,當中行竊數據由6%(2001年)上升到2015年 24%(2015年)。罪案對社會百害而無一利,更會簡接增加社會經濟負擔,過往城大犯罪學系崔永康教授領導的團隊,研究指出一宗刑事罪案的成本保守估計是24萬港元,其中包括拘捕、檢控、服刑以至更生工作引致的開支。所以,當社會關注貧窮問題時,我們需要開始策劃如何透過行政政策、社區力量及經濟援助,未雨綢繆,面對「高齡罪案」的來臨。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