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宜:年輕人,你們到哪裡去了?
這些年間,年輕人都踴躍參與政治事件,有的參加各類遊行示威,有的就投身建制,加入不同架構議政、參政。今屆政府所推動的青年自薦計劃,也令一些年輕人可以藉計劃加入不同的政策事務委員會,為政府政策出謀獻策。不過,在這兩次的立法會補選當中,不難發現年輕人的參與度變得較低,相比兩年前的換屆選舉,年輕人投票率都下降不少,其實反映到年輕人對現實政治失去投入感,情況值得各黨派關注。而且近年即使有年輕人參選,但比例都是相對低。
年輕人對政治失去信心,可能是因為近年的DQ事件,令不少年輕人沮喪,也可能因為現時各黨派的意識形態和政治路線不能代表他們發聲,所以他們投不下手,從選舉投票中缺席。當然,DQ事件非常不幸,筆者亦認為這樣DQ候選人和議員不甚妥當,但既然發生了,大家也只能在現實政治上參與更多,改變當下的政治格局。明年十一月的區議會選舉,正是真正有心參政的年輕人大顯身手的時候。
在明年,區議會選舉將會選出四百多個民選區議員,全數都由選民選出,是絕對一人一票的普選。相比立法會選舉,區議員大多不屬任何政黨,而花費資源也較少(選舉開支上限為6.9萬元),但一旦當選,區議員月薪超過三萬港元,同時享有每年近50萬各類補貼和津貼,完成任期更獲相等全個任期薪金15%的任滿酬金,其實條件對有意從政、參政者非常吸引。尤其是當大家信奉某些政治主張時,進入建制就可以擁有平台為自己和其他人發聲,對社會造成影響力,而不會默默無聲。政治現實環境當然未如理想,但大家假如以改變政治生態為任務,參選區議會便是當中一條可行的出路。而這絕對比起是體制外發聲更有效。而不論是建制、泛民,本土,都應該想想如何有效地吸引年輕人參政。
不論你屬於那個政治派別,其實都應該積極參與體制,令香港政治可以有著更多元的聲音為民發聲,而區議會作為一個政治平台,大家都應該要把握選舉機會積極參與。同時區議會作為一個地區的諮詢架構,年輕人更需要多參與,將一些新的想法帶入議會,讓新生代能與其他派別、世代一起規劃屬於大家的社區。
從社區做起,把一個幾千人到一萬多人的小區辦好,這才是真正從政的起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