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新年大不同 除左拜年內地過年做咩?
內地有句俗語說「十里不同俗」,新春賀年的習俗,南方和北方都有好大不同。廣東人新年要行花街逗利是,內地北方人的新年是點樣度過的呢?一起來睇下!
年廿三,北方人要食糖瓜祭祀灶王爺。在不同城市,糖瓜造型都有好大區別。
年廿三至除夕夜
內地人家家戶戶流傳着關於農曆新年的童謠,許多小朋友都會唱:
小孩小孩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麵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鬧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童謠的幾句歌詞,就將內地農曆新年的習俗描繪出來,例如臘月初八要喝臘八粥,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過了農曆臘月初八,內地人就要準備過年了。
年廿八,北方家庭做發麵饃饃。
從年廿三開始,內地家家戶戶要做糖瓜(賀年小食)、做掃除、備年貨,一直忙到除夕當天,貼上紅春聯(揮春)和門神,準備新年的到來。
除夕貼門神
內地不少地方一直保留着除夕當天貼門神的習俗。
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而由於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自此,以這兩位名將作為門神的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年夜飯(年三十)食餃子
餃子形狀酷似元寶,有「招財進寶」之意;發音同「交子」,寓意子時新舊年交替「辭舊迎新」。因而餃子就義不容辭地登上了北方除夕必吃食物的榜首。
除夕晚上的餃子會摻入特殊的餡料,例如冰糖和蜜棗,也有人會包上一枚硬背在餃子里,再和其他餃子一齊煮熟撈起。
若是有幸運兒吃到含有冰糖或蜜棗的餃子,就代表新一年生活「甜甜蜜蜜,和和美美」。若是吃到包有硬幣的餃子,就意味着來年能夠「財源滾滾,飛黃騰達」。
賀年小食
南方人的檯面上一定少不了角仔、糖蓮子的身影,而內地人,尤其是北方人的茶几上,必不可少的卻是核桃、花生、開心果等乾果。內地人過大年喜歡到親朋好友家「串門」,一起吃瓜子聊天敘舊,喜氣融融。
睇春晚(中央電視台電視直播節目)
連續舉辦30多年的央視春晚,是大多數內地人除夕晚的必睇節目。在北方人的眼中,「不看春晚就不算過年」。
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在除夕的晚上,不論男女老少,都會燈火通明,聚在一起守歲。
壓歲錢
廣東人在新年期間逗利是,北方的利是就變成了「壓歲錢」。
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幫助小孩平安過年,祝願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壓歲錢一般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分給未成年晚輩,表示壓歲(壓祟)。
年初一穿新衣
正月初一穿新衣,是內地人過年的傳統習俗。初一早晨,穿上新衣服的一家大細按長幼順序相互拜賀。穿新衣不僅寓意着新的開始,也蘊含著求吉避凶的美好心愿。
年初二祭財神
除了出閣的女兒要回娘家,內地北方習慣在年初二祭財神,各家要畢恭畢敬的祭祀下凡巡視的財神爺。初二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
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年初三不食米飯
在內地不少地方,人們將正月初三視為稻穀的生日。因此,這一天要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年初四食折羅
年初四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 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羅,所謂折羅,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清理年貨;清掃室內,把垃圾收集堆到一處,這也是中國民俗中說的「扔窮」。
破五迎財神
年初五稱為「破五」,代表新年期間諸多禁忌在年初五當日及以後皆可破。
這一日民間要放爆竹,迎接「文財神」財帛星君的到來。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由於餃子形似元寶,因此當天家家戶戶也要吃餃子接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