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科:香港進入選舉季 政府施政也應有選舉思維
特區政府近日接連在民生施政上出現失誤,導致民望評分錄得顯著下跌。特首林鄭月娥日前在立法會答問會上亦指近日數項有關民生事項的政策安排或處理出現問題,承認需要反思及反省,認為肯定可以做得更好。她指,自己作為行政長官責無旁貸,無論如何執行和誰設計,最終責任也在其身上;承諾未來會和問責團隊繼續以謙卑、關懷的態度改善特區的施政。對於林鄭的深切反省,建制派普遍收貨,而有關政策亦已迅速叫停,再加上春節假期將至,為政府提供了一段「喘息期」,相信有關風波可暫時告一段落,但教訓及經驗卻應該汲取。
近期政府施政所引發的風波,從道理上不能說全錯,因應老年化社會調高申請長者綜援年齡,推動和鼓勵有能力的長者繼續工作,這是全世界應對老年化問題的普遍做法,不是香港獨有,當然政府在推行前沒有全面諮詢,也沒有配套支援措施無疑是有不足,但不能說有關政策完全是無的放矢。至於三隧分流,同樣遭到各黨派反對,沒有市民會喜歡加價,但塞車同樣嚴重浪費社會資源,亦是香港一大社會問題,況且大多數市民主要依靠公共交通工具,通過西隧減紅隧及東隧加價來減輕塞車問題,主流民意是否真的反對,由於沒有人做過民調,其實不得而知,但問題是在車主鋪天蓋地的反對之下,因應沉默的螺旋,令反對的民意似乎佔據壓倒性,所以政黨也要齊聲反對。
政府這些政策引起社會廣泛爭議,固然是思慮不周,政策損害某些市民利益,但同時各政黨在這些政策上的激烈反應,某程度也與香港即將進入選舉季有直接關係。踏入2019年,香港將進入為期四年的選舉季,2019年的區議會選舉,2020年的立法會換屆選舉,2021年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以及2022年的特首選舉,每年都有一場大選舉,而且還有新界東的立法會補選,以及可能因為一些議員的官司而出現的補選。一般而言,在選舉季,民意會被大幅放大,社會政治化會不斷升溫,任何關係民生的政策儘管只是影響部分人的利益,也會引起高度重視,因為各黨派都要在選舉季爭取選票,顯示自己為民請命。在選舉季,只有選票最大,基本上政黨都會被民意牽著鼻子走。
所以,政府推出的任何政策,就算出發點是為了社會利益著想,但只要影響到某一階層的利益,都很難通過立法會這一關,這也是全世界選舉政治的一大困局,就是只顧目前,不顧長遠,選舉愈多,問題愈嚴重。而香港立法會至少還有功能組別,雖然不少人指責功能組別是小圈子,但這麼多年來,不少民粹的政策和法案恰恰是靠功能組別擋住,不少關係長遠的政策,也是功能組別抵住民意壓力保駕護航。功能組別選舉固然存有民主成份不足等問題,但在實際運上,卻發揮了制衡民粹及泛政治化的角色。
不過,不論特區政府喜歡不喜歡,也必須適應選舉季的特性,在施政上也應有一套選舉思維。例如在其他國家及地區,在選舉前夕,政府都會推出一些市民喜歡,有利社會氣氛的政策,而避免推出具爭議性的政策,這已經是世界政治的ABC。香港雖然沒有執政黨,政府施政理論上不必理會選舉結果,但其他黨派卻需要,政府施政要有選舉思維,首先就是在推行政策前,不單要評估政策的合理性、效益、成本,更要顧及政治影響以及民意的反彈,哪管是某一階層民意的反彈,也隨時會牽動大局。
同時,也要考慮各政黨的選舉壓力,一些具爭議性的政策,並沒有需要在選舉期間推出,一方面容易引起各政黨反彈,另一方面明知政策引起不少市民反感,堅持推行並要求盟友支持,這豈不是故意令黨友難做,甚至公然幫黨友在選舉上倒米?香港已經逐漸成為一個選舉社會,政府施政不能只有官僚思維,也要有選舉思維,要顧及施政對政治影響,知道什麼事應做不應做,否則原意多好的政策難以推行,也是徒勞。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