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渤:中國道路的識途老馬

2019-02-13
鮑渤
資深傳媒人, 香港傳媒主筆協會成員
 
AAA

cn1.jpg

春節長假回來剛上班,就驚聞美國最傑出「中國通」之一的馬若德辭世。消息最早由《紐約時報》記者傅才德在推特透露,其後看到維基百科的更新。

享年八十八歲的老馬是西方研究中國的傳奇。他當過兵,做過記者、國會議員、外交官,但最大的成就還是做學問,尤其是有關中國高層政治的學問。

ma.png

他的名字在研究中美關係的學術圈子中,可謂如雷貫耳。據馬若德學生歐陽斌回憶,當年其研究文革起源三部曲的第一、二卷在大陸出版,出版社未徵求馬本人的意見,就將其名字Roderick MacFarquhar直譯成「麥克法夸爾」,「馬若德」一名當時鮮有人知。馬教授後來索性把麥克法夸爾放到中文名片「馬若德」的括號裡面。從此,中國稱他為「老馬」或「老麥」的都大有人在。

馬若德的父親是外交官。雖然出生在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印度,但他與中國的緣份,早在中共建政初期就開始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小馬」在牛津大學畢業,旋即在《每日電訊報》、BBC做了大約十年的記者,跑的正是中國新聞。後來他到哈佛讀研究生,師從美國的中國學泰斗費正清,畢業以後供職於英國外交部,以高級文官身份在1971年首次訪華,比尼克松還早一年。

上世紀八十年代,馬若德回到母校哈佛大學任教,1998年到2004年更出任哈佛大學政治系主任,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由他倡議並主辦的《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半個世紀以來一直是全球研究中國的英文刊物中最具影響力的期刊。

[CropImg]20160517074448737.jpg

馬若德是海內外研究文革歷史的權威。他最有影響的著作俗稱「文革三部曲」,書名是《文化大革命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包括首卷《人民內部矛盾》(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1956-1957 )、二卷《大躍進》(The Great Leap Forward, 1958-1960》、三卷《浩劫的來臨》(The Coming of the Cataclysm, 1961-1966 )。

馬若德的導師費正清高度評價這部劃時代巨著,認為修復了文革期間出版的大量文獻,找出了毛澤東發動文革的根源。對「大躍進」精闢而全面的總結,更是沒有前者。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大陸對馬若德的文革研究高度重視,隸屬中央黨校的求實出版社以有刪節方式出版了《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一卷和第二卷的中譯本,首印發行量共十一萬冊,盜版則難以計數。據稱出身貴族世家的馬若德,對錢財並不在乎,稿酬版稅分文不取。

001aa0c1c3a11001c16204.jpg

雖然文革在中國大陸還是「敏感話題」,西方有些學者亦被官方列為「不受歡迎」的人物而禁止入境,但老馬顯然是例外。2011年,他受北京大學邀請來華演講,由「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親自主持,來自中共中央黨校、中國社科院等機構的一百多位專家學者濟濟一堂聽取他的高見。

畢生致力於中國報道和中國研究的馬若德著作等身,論文更是不勝枚舉,比如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版的《百花齊放與中國知識分子》(The Hundred Flowers Campaign and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毛澤東治下的中國 –政治掛帥》(China Under Mao: Politics Takes Command )、七十年代的《中美關係:1949-1971》(Sino-American Relations: 1949-1971 )、《紫禁城》(The Forbidden City )、九十年代的《中國政治 :1949-1989》(The Politics of China, 1949-1989 )、《中國政治 :毛和鄧的時代》。馬若德最後撰寫和編輯的論文集,是去年九月出版的《中國政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年》(The Politics of China: Sixt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其時他已屆八十七高齡了,真可謂「老馬伏櫪,志在千里」。

在哈佛執教數十個春秋,馬若德桃李滿天下。習近平的千金習明澤就是其學生之一。在香港,經常在媒體撰寫專欄的科大教授丁學良、十六歲就跳級讀哈佛的才女、中文大學教授林夏如,都是老馬的學生。

a24a.jpg

馬若德跟香港很有緣分。他在2012年受中大的邀請,出席文革三部曲中最後一卷中譯本的首發,並在祖堯堂作專題報告。在此之前,馬若德與瑞典學者沈邁克(Michael Schoenhals)合著的《毛最後的革命》(Mao's Last Revolution),被視為西方學術界關於文革最具權威性的記述。洋洋灑灑大約700頁的英文版,也是在香港出的中譯本。

可見,雖然被稱為「文化沙漠」,香港卻是中國社科學術出版發行的重鎮。中文大學的「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更收集了大量的中共建政以來的第一手材料。這一點,很值得香港人驕傲。

西方人做中國政治研究是不容易的。中國人習以為常的許多用語,常常難倒西方最聰明的腦袋。舉一個簡單例子,什麼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簡稱走資派)?曾經在安徽當過紅衛兵、知青、「工農兵學員」,後來在哈佛拿到博士學位的香港科大教授丁學良回憶,有美國學生硬譯為「非常富有的人開著豪華汽車在高速公路上飛跑」。按照這個標準,大陸和香港的「走資派」滿街都在跑。

雖然中國的國情難懂,但研究中國政治永遠不會乏味。老馬當年首開文革課程的時候,由於學生人數遠超預期,哈佛根本沒有這麼大的課室,最後唯有借用桑德斯劇場,這個場所只有重大儀式比如授予博士學位時才啟用。

中國啟動改革開放之初,正是西方研究中國的重鎮哈佛聘請馬若德執掌之時,可見美利堅對老馬這類真正的「中國通」的重視。但現在的美國似乎不如以前,尤其是在政府部門。曾經長期在美國國務院任職的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會長歐倫斯(Stephen Orlins)最近在接受本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整個中國政府中,你能找到許多曾經在美國學習的人,他們通常非常了解美國 …… 但是現在美國政府高層中,除了趙小蘭,還有誰真正懂中國?」

走資也好,走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也罷,西方世界對中國道路看得透徹的人並不多,馬若德無疑是識途老馬,願他一路走好。

延伸閱讀
  • 中國大陸正在加緊軍事備戰「武統」台灣,最早可能在2027年發動攻擊。中美交惡之際,這似乎是引起國際社會普遍擔心的熱門話題。
    我多次闡明我的觀點:台灣不獨,大陸不武。
    但是這個簡單而意義重大的觀點似乎不被大多數人理解和認同,因為他們聽到和看到太多關於兩岸有可能發生戰爭的揣測以及中美為台海可能發生衝突而積極備戰的報道。

    王向偉  20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