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萃雯:兒童精神科醫生推介 小朋友盪鞦韆有益身心
生孩子會令人改變。當了媽媽三年來,由以往花錢裝扮自己,變成現在只顧每季為兩個孩子買當季合身的衣物;由以往四處找特色美食,變成現在找方便照顧孩子的親子餐廳;由以往放假時賴在家中耍廢,變成現在逢假期就想帶孩子外出耍樂。提起孩子耍樂,的確有很多不同的選擇,不過由我懷孕起,我的兒童精神科醫生好友黎大森醫生已經強烈推介─盪鞦韆。
盪鞦韆是大部份小孩都喜歡玩的遊樂設施,只要嬰兒頸和腰部的肌肉發展好、能夠坐穩在幼兒座位,就可以輕搖著孩子,讓他感受盪鞦韆的樂趣。在盪鞦韆這個前後搖擺的過程,更可以刺激大腦前額葉區的發展。前額葉掌管行為規劃及專注力,亦負責感覺統合,將由外界接收到的感覺訊息(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本體覺及前庭平衡覺)連繫自身的行為反應。前額葉發展得好,大腦會自動將無需要處理的訊息阻隔,變相地比較不受其他情況騷擾,能夠較集中及較有條理地完成指定的行為及動作,例如在幼兒學步,較能協調身體以致不易跌倒,亦為兒童學習需要的專注力及組織能力奠下良好基礎。黎醫生告訴我,在一些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或自閉症的小朋友個案中,亦有類似盪鞦韆的做法,有助他們改善病情,可想而知前額葉良好發育對小朋友的重要性。
盪鞦韆這麼好,就要從小玩、常常玩嗎?就如前文所說,起碼要待小朋友肌肉有足夠承托力才能開始玩,即大約一歲左右。左右仔剛開始接觸盪鞦韆時,也有一點害怕,成人要在旁陪伴和輕扶,讓他們有足夠安全感,才小幅度地搖動。恆常地一星期玩兩、三次,毋須催逼,讓他們自然地愛上盪鞦韆,在玩樂中不知不覺地加強腦部發育,亦讓我們享受和孩子簡單的親子時光,絕對一舉三得。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