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業強:大灣區啟航 港添新動力
引言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在萬眾期待下終於出台,中央官員及粵、澳代表上周雲集香港出席宣講會,共同探討大灣區發展規劃所帶來的新機遇。
大灣區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當中香港會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及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大力發展創科事業,並建設為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
自回歸以來,香港面對內地及其他新興經濟市場的激烈競爭,產業基調過於陝隘的弱點已表露無遺,尤其近年環球經濟發展不明朗,貿易保護主義肆虐,美國和部分西方國家遏制中國崛起。香港若要在經濟增長及產業轉型上有突破性發展,必須抓緊大灣區的發展機遇,積極參與大灣區的建設,才能增添新動力,再創高峰。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策劃、親自部署和親自推動的國家發展戰略。習主席在2017年來港時,見證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粵港澳三地政府簽署框架協議。大灣區是指香港及澳門兩個特區,再加廣東省九個市,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及肇慶所組成的城市群。
今次出台的《規劃綱要》闡述了大灣區其中一個主要的戰略定位,就是要成為具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並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推動科技創新走廊的建設,共建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和國際化創新平台,以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綱要》亦確立了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地位。香港主力創科研發和金融服務;廣東則聚焦成果轉化和產品開發,以形成區域科技產業協同創新體系。粵港澳三地亦會共建合作園區,充分利用目前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的試驗經驗。
由於大灣區涉及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因此也要逐步落實措施及執行細節,以促進區內包括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工作。我相信中央政府會在大灣區內,逐步放寬港澳居民在就業、教育、醫療、住屋等方面的限制,建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城市群。
大灣區幅員遼闊,佔地逾五萬六千平方公里,總人口超過七千萬,地區生產總值突破一萬六千億美元。香港是大灣區規劃發展的四大重點區域之一,此刻我們必須抓緊發展機遇,不能再單打獨鬥,反而要好好利用大灣區所提供的龐大發展空間,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力,對香港長遠發展有所裨益,特別是對新界的發展有很大的契機。
事實上,香港於大灣區的土地供應都在新界,無論是高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基礎,都需要大量土地建造,新界絕對是大灣區發展的強大後盾。粵港在落馬洲河套地區合作建設「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便是一個好例子,這是兩地科創合作的重要一環。科技園首批建築預計2022年落成及投入使用,屆時香港吸引人才及基礎科研等優勢,將可與深圳高新產業的優勢結合起來,推動創科合作。
總括而言,《綱要》求真務實,目標宏大,為香港未來勾畫出美好的發展藍圖,然而在發展和建設的過程之中,香港必定會面對很多挑戰,但我們必須有決心克服,並且借助「一國兩制」的優勢,大膽闖、勇於試,開創新的道路,著力培育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故步自封只會被時代淘汰,與其消極對待,不如積極前行,投入大灣區的建設,在兩區九市的優勢分工下,定必可互利共贏,再創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