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良校長傾下偈》淺談以戲劇遊戲實踐品德教育
加強「品德教育」是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 (2017)其中一個修訂重點,建議幼兒在日常人際互動的學習環境中,體會和實踐良好品德,建立正面的價值觀。本校於是開始嘗試以戲劇活動來推動品德教育。
戲劇活動最基本的元素,包括(1) 戲劇遊戲、(2) 角色扮演、(3) 故事創作、(4) 劇場類型及 (5) 舞台工藝等五大類。學校首先集中於角色扮演,讓兒童親身體驗,再逐步帶出戲劇遊戲的重點目的。因為學前兒童大多詞彙不夠豐富、說話不夠流暢,在這情況下「假裝遊戲」是兒童最擅長的語言,他們會在不睡覺的情況下,小臉枕在爸媽懷裏假裝甜睡﹔另外「假想遊戲」也是兒童感興趣的活動,他們喜歡扮演他人、他物,甚至會幻想他人的動作和表情,然後模仿。他們會嘗試以身體、動作、表情等表達他們觀察後的結果。因此,把遊戲與藝術生活的整合方式(戲劇遊戲與角色扮演),相信更能配合兒童階段「好奇多問、富真情實感反應」的特質。(張金梅 2014)
實踐分享 - 故事舉隅: 樹逃走了
故事內容說及「樹」原本住在村莊內,生活很愜意,後來因社區的發展,越變繁榮,樹木變得很不開心,於是便逃走了。整個過程,我們看見兒童認真扮演故事中的村民,努力探討樹逃走的原因﹔也有兒童俯身倚向大樹,靜心聆聽大樹的心底話,感受大樹的內心世界。他們在假想的情境下,代入樹的角色,思考村民的行為及社區的轉變對大樹的影響,從而檢視自己的行為並作出改善的承諾,可見兒童能對具體事物的感知,從中領悟道德意識、建立是非觀念、學習良好的品德,而過程是出於自覺,不是強制。
學者郭耳堡(L. Kohlberg)曾提出學前幼稚園到小學中低年級的兒童,是屬於道德成規前期,他們對事的好壞是看結果作評定,並開始思考公平規則,若在這時期應提供更多作判斷的處境,讓兒童有更多思考、多實踐等學習機會,是奠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劉秋木、呂正雄譯1993)
其實,這也是本校選取以戲劇遊戲推行品德教育原因之一,因為透過戲劇遊戲兒童能把想法變成行動。在扮演中的語言表述、動作的表現及所展示的表情,都是兒童把「心」的想法,藉外化表現出來,而且不容易受他人干擾及限制。我們相信多讓兒童參與公民責任角色的扮演活動或一些戲劇遊戲,能提供更多讓兒童作判斷,從外部世界認識自我的機會,更可從中認識更多德育意識,建立正確的德育價值觀念。
參考書籍
1. 張金梅(2014)。《幼兒道德啟蒙的理論與實踐》。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 劉秋木、呂正雄譯(1993)。認知道德發展模式。《德育模式》,第七章。台北: 五南 : 原著Hersh, R,H.,Miller, J.P.&Fielding, G.D.(1980).Model of moral education : An appraisal.New York :Longm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