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化單程證被動為主動 抓緊輸入人才

2019-04-01
吳桐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AAA

150a.jpg

香港社會步入中老年,人口急速老化使香港陷入勞動力不足和經濟放緩的局面。但香港要發展高科技產業,又同時面臨沒有人才的困境。根源之一,在於香港的人口政策過分被動和保守,沒有主動為經濟的長遠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日本長期是較為排斥外勞的國家,但隨著勞動人口的減少,迷失幾十年的日本也不得不面對現實。首相安倍晉三的智囊、眾議院議員稻田朋美日前表示,日本有足夠空間接納外勞,以填補關鍵及正在擴闊的人口缺口。她指統計顯示未來50年人口將每年遞減1.1%,人口減少及老化,將對經濟帶來巨大負擔。日本當局己透過去年國會立法,主動採取措施招攬外勞,未來5年將輸入35萬名外勞。

但香港的人口引入,過分集中在低技術工人。一邊是引入大量東南亞傭工,這些人局限於做家務,雖然可以解放本地人口的勞動力,但對提高勞動力質素毫無作用。另一邊是通過「單程證制度」引入內地人口,但這方面輸入的勞動力是被動的,數量和質量取決於港人與內地人通婚的對象。

事實上近年單程證制度一直成為泛民攻擊的對象,要求政府「奪回」單程證制度。泛民這樣做固然是政治攻擊,刻意挑動特區與中央的關係。但我又覺得,正面來看,特區可否將計就計,順水推舟與內地商討修改每日的單程證配額,例如將每日150人的配額減少,同時將多出來的配額改為輸入本港需要的人才呢?正如保安局局長李家超所講,過去兩年內地審批的單程證數目為每日129人及116人,根本沒有用盡150人的配額,未來估計也只會逐漸減少。既如此,何不建議中央將單程證配額修訂為每日120人,特區同時可以每日30人的配額,主動吸引內地的人才呢?那120人的單程證繼續由內地審批,但另外的30人,特區政府卻可以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設定不同的學歷、資歷、年齡要求,主動接受申請和自行審批。如此一來,豈不是可以化被動為主動?這樣一來,香港保留了部分輸入人才的選擇主動權,又可以爭取商界的支持,是可作為的一步棋。

特區政府素來被批評缺乏人口政策,其實回看回歸前,著名的70年代的「抵壘政策」,在1976至1980五年間為香港引入50萬內地居民。這些人雖然學歷不高,但確保是求生慾強且有活力的,這與香港八九十年代的經濟騰飛關係密切。某種意義上,這些人就是當時的人才,是香港之後的經濟發展所需的。但今天呢?香港發展創新科技需要大量高學歷專才,但同時香港輸入的外來人口,卻主要集中在低學歷、低技術的人,沒有合適的人又怎能成事呢?

世界各國都在掀起一場人才爭奪戰,很多還提供住房補貼、現金獎勵,相較而言,香港現行的引入專才、優才政策,顯得太被動和保守。今天再不抓緊制定輸入人才政策,將無法在未來幾十年的競爭中取勝。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