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歷山:唯統一考試能確保醫療水凖

2019-04-29
吳歷山
香江智匯主席
 
AAA

DOC1.jpg

近來,大家想了多項「豁免實習」的優惠方案,務求吸引海外醫生來港以「有限度註冊」在公立醫院前線工作。醫委會衹因表決關係一時拿不出決定,就遭來輿論「痛罵、圍毆」,說明香港社會急於為海外醫生量體裁衣製造一件「靚衫」,然而這件靚衫根本難以打動他們的心。因為他們來港工作的最終目的是要成為一名正式的「註冊西醫」,而要正式註冊就必須通過「醫生執業試」。

豁免實習難吸引海外醫生

香港醫生執業試難度極高,舉世聞名。由1997年至2015年38年記錄,考獲三關的總合格率低於6%,儘管有分析指2012年至2016年英、美、加、澳、德國畢業生合格率(約20%)明顯高於其他地區和國家醫生,即便如此,仍然遠遠低於歐美先進國家對外來醫生執業試合格率六、七成的水平。一個外來醫生平均要考5次至20次才能過關,怎不叫人心灰意懶?事實上,由2011年至今醫管局聘請的合共39位有限度註冊合約醫生,經多年多次的「攻堅考試」,只有7位醫生能成功過關。這才是多年來香港「有限度註冊」吸引不大的主要原因。

為了解決公立醫院前線「醫生荒」,最近又有不少提議,如公民黨提出承認英聯邦國家專科醫生資格(在較先進的英聯邦國家估計有一半或以上都屬專科醫生);團結香港基金(智庫)提出承認世界前50間大學畢業生資格;民建聯提出的承認所有非本地醫學院畢業生資格等等,基本上都是為了繞過醫生執業試的提議。

中門大開難確保市民健康

但是,在香港回歸22年的今天,政治上的許可性、操作上的可行性以及一旦「中門大開」(公民黨和民建聯提議都被認為是「中門大開」)能否確保市民健康等等這些問題均是必須認真思考的重要因素。

 就拿承認一張「醫學院名單」為例。多年來一再有人主張效仿新加坡承認全球160間(近來改為103間)及上述智庫的50間,但均屬「紙上談兵」。

為說明問題,以下列出全球最權威三間機構對全球大學排名的數據供參考。為簡單起見,只列出港大、中大、清華、北大、復旦五間大學2019年的排名,括號内第一數字是大學名次,第二數字是醫學院名次。

        THE(泰唔士報):港大(36、29)中大(55、49)清華(22、35)北大(31、51)復旦(105、62);

        U.S.NEWS:港大(104、87)中大(142、118)清華(50、?)北大(68,107)復旦(149、118);

        Q.S.:港大(25、29)中大(49、45)清華(17、35)北大(30、51一100)復旦(44、51一100)。

看了上列數據,試問一,誰有權列出一張客觀公正,不受學術、法律、政治挑戰的名單?二,排名每年在變(如浙大一年內排名提升76名)如何去留,如何調整?三,標準各自不同,排名從來都受地域和本位主義影響(請上網搜查比較即知),香港是否也應向宗主國傾斜?⋯⋯由此可見,排列名單說易做難,新加坡模式香港永遠學不來。

正如蔡堅(醫學會前會長)、林哲玄(醫學會秘書長)一針見血指出:「公平考試才是評核醫生的唯一方法」。年前他們代表醫學會公開表態,不反對香港兩間醫學院畢業生參加「統一執業試」,這不是「保護主義」而是對香港市民健康的保護!

筆者建議,香港醫生執業試第一部分,可以以香港兩間醫學院畢業生當年考試的90%作為合格率的標準參數,充分體現考試的公平性合理性。

至於考獲三關的考生,如願意或已經在公立醫院服務者將獲得相應的實習豁免,這樣做必能有效吸引外地醫生來港一邊工作一邊考試,同時解決公院醫生荒問題。

 

文章原刊於2019年4月27日《信報》,獲作者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對於引入非本地醫生,提出反對的都是本地的醫生團體為主。香港社會要盡快尋找突破口,打破本地醫護這一固化的壟斷性集體,不要讓香港市民被本地醫護給綁架。

    承言  202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