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匡:醫管局應增設獎學金 鼓勵港生海外讀醫
將軍澳醫院顧問醫生李淵粦早前在訪問中指出 ,香港醫護人手,特別是醫生短缺的問題,完全只在公營體系,私家根本從不缺人。我上篇文章亦已引用數據顯示,其實醫管局向來有招募海外醫生,但一直乏人問津。例如2017年時,全港只有12名 「有限度註冊」醫生在醫管局服務。 反而是考獲牌照及實習後,可馬上私人執業的醫委會「執業試」則每年過百人投考。
香港兩大醫學院收生不足
以2017/18學年為例,現時中大港大兩所醫學院,合共收生僅 470 人 。此數額雖然已是比幾年前大幅增加,但其實仍然不夠,特別是醫學生畢業後,還需要執業多年浸淫,才可達專科水平,應付香港因人口老化而日益複雜的治療需要(有一點要注意的是,香港現時近乎免費的醫管局服務,使用者數據所反映的,更大程度是醫療「需要」(wants) 而不是「消費者」在市場上計算服務成本和售價後的「需求」(demand))。
要對症下藥,可循早前「醫委會改革」中,容許海外醫生在公營機構 「捆綁」工作三年取代實習的思路, 由醫管局或政府增設「香港醫科生獎學金」支持香港學生,到海外有質素的院校就讀醫科。條件是他們畢業後,必須在醫管局服務一段時間,例如五至七年。 以倫敦帝國學院內外全科醫學士(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MBBS)為例,外國學生一年學費為 44,000 英磅 ,連生活費等雜項 ,每人可能港幣 350 萬左右,已經足夠完成內外全科醫學士的 6 年學業。
每年撥 7 億作醫科生獎學金 簡單易行
以香港每年 852 億元的公共醫療開支 (2017/18) 計算 ,就算由政府或醫管局每年頒發 200 個 「香港醫科生獎學金」名額,亦僅僅需要 7 億元,相當於增加公共醫療開支 0.8% 而已。而正當香港什麼都沒做錯,但一年的醫療通漲已可以是 9.3% 的時候 ,此筆每年 7 億的撥款更可以說是根本微不足道,可以立刻執行而沒有操作難度。
如此一來,即可彌補港大中大兩間醫學院,每年收生數量有限的缺口,在需要最少結構性改革的前提下,大幅增加香港公營體系的人手供應。
而且這種獎學金,更能吸納家境較不富裕的本地學生領取。他們因文化背景較「香港仔」,有理由相信會較「海外醫生」適應香港高壓力高效率的工作方式,如「家境清貧」「住過木屋區」的李淵粦醫生 一樣,較不抗拒在公立體系長期服務。而且這也是在大幅增加本地青年向上流動機會,有助紓緩社會怨氣, 一舉兩得。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