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觀察/年輕人中的暗湧

2019-04-29
路易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
 
AAA

TW1.jpg

最近半年,韓國瑜製造高雄奇跡,習近平發表對台講話,一系列事件讓台灣再次成為新聞風暴眼。

筆者最近在台北短遊幾日,有幸結識幾位台灣年輕人,聽到了他們對政治人物,對大陸和台灣未來的看法。沒有想到的是,這些「沈默的聲音」與外界從大眾媒體和社交網絡上看到的「主流意見」差距甚大。

這段時間最熱的話題當屬2020大選,我們的導遊也主動提起。他明確說自己支持郭台銘,主要是看到特朗普上台後美國經濟的堅挺與其打破政壇潛規則的行動。同時其在中美政壇的影響力更是無人出其右。

2010-2017年,郭的鴻海集團在大陸企業的出口額佔中國大陸這幾年總出口額的4%,怪不得習近平稱郭為老朋友。另一邊廂,鴻海在美國威斯康星州建廠,總統特朗普親臨剪綵。他希望藉助郭的影響力平衡地緣政治,吸引各國投資,帶動台灣發展。

另一位是送我去機場的司機。相較於郭,他更支持「有政治智慧」的韓國瑜。「台灣的政圈商人做不來,你要打破政客習慣的環境,他們會跟你拚命。」 但正是這種政客習慣的環境讓他發誓再也不投藍綠主流政治人物,虛偽、自私、離地是他給出的評價。「韓國瑜要革新,也會有人找他拚命,但至少他懂得政治的操作,遇到阻力更會化解吧。」他分析到。

這兩位都來自深綠家庭,祖上在明清時期就來到台灣,從小長大聽到的都是「國民黨打壓本省人」的故事。有了投票權之後都因為這種反彈全力支持綠色。但這次他們很篤定不會投民進黨了,連我引導他們談民進黨的優勢他們都不為所動。用他們的話說,「我們現在只看人不看顏色」,而民進黨的政治人物已經讓他們失望到懶得談。

「現在的台灣,單講生活很舒服,但賺不到錢。人才都走去大陸和國外,普通年輕人看不到希望,起薪兩萬多新台幣,在一般公司做到中層月入才4萬到6萬,香港賺多少,對比一下?」我仔細一算,的確觸目驚心。在香港一般受過良好教育的大學生已能拿到1萬到1.5萬港幣了,已和他口中的台灣公司中層相若。雖生活成本有所差距,但計算未來的職業路徑,這些年輕人有機會做到5萬到10萬港幣月薪,不管上升階梯是否狹窄,至少看得到希望。這還是台北,如果向南,情況可能更差。

人窮志短,沒有錢就沒有選擇。「你想去外面開拓眼界,首先一點你摸一摸口袋你就不想出去。」 這位司機朋友大學本身讀建築,對中國各地的古建築的技術、結構都如數家珍,聊起北京故宮、台灣各地的媽祖廟城隍廟眼睛放光,可以看出他很愛自己的學科,而現在做着這一行,至於原因我也沒問只能自己體會。他這一句話把台灣現實說的很冷酷很嚴重。

但想想旅程中在牛肉麵餐廳裏聽幾位年輕的侍應聊他們一個月7000塊新台幣的生活費要怎麽花的時候,聽到年輕人講7萬新台幣的機車貴的時候,又感覺很真實。

工作日晚上走在夜市,可以看到很多未成年人幫父母經營攤位,炸臭豆腐,榨果汁,熟練地不像這個年齡。回到酒店,可以看到年輕的男男女女做清潔。這可能就是韓國瑜「高雄發大財」這麽一句土的掉渣的口號那麽有號召力的原因吧。這可能也是郭台銘一出手就打「民主不能當飯吃」這張牌的終極原因。

台灣生活的確很舒服,小確幸,也讓人沒有動力一定要出去。這一點司機朋友還很欣賞香港人。「你們香港人有一個好習慣,休假就去中國、去國外玩,眼界不一樣。」起初聽到這我有些臉紅,有些人可能只是因為在香港憋得難受想逃離一下而已。但細想來,不管什麽原因,只有人出去了,見到了其他地方的發展才會有思考,才敢走出舒適圈改變自己的生活。對一個地方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有「開眼看世界」,才能保持競爭力。

然而,他身邊很多人20多歲沒有離開過台灣,這也讓台灣社會依然彌漫着台灣發展依然領先的印象,尤其是面對大陸。他也是在20多歲第一次去到深圳和上海才恍然大悟,開始反思他對台灣的看法。反思過後他開始對台灣政客們產生深刻懷疑。不只是他,另一位旅途遇到的朋友也這樣想:把台灣人的眼界封死在島內是最能保證政權穩定的方法。

「政客利用台灣的小確幸、台灣人的安穩,製造了一個台灣最好的假象,麻痹大眾,外加台灣的低收入,完美的把台灣人封死在島內,維護自己的選票和利益。」按他們的說法,台灣媒體很少報道外面的新聞,一部分是政治本土化的原因,一部分是政府引導。通過其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台灣當局常通過罰款的方式限制新聞機構報道大陸新聞,他們告訴我。NCC有控制媒體報道的機制,就在上月,藍營的中天新聞因韓國瑜新聞比例過高而受罰100萬新台幣。但至於限制大陸新聞這一點我沒有找到新聞報道,可能只是民間對政府不滿後的以訛傳訛。但這表現了一種社會情緒。

壓到底的彈簧反彈最強烈。當民眾對主流政客絕望,就會開始質疑社會體制,於是就會有人希望嘗試體制外的選項,比如郭台銘,再比如中國大陸。

這次我感覺到對於中國大陸「咄咄逼人」的統一計劃,他們並不像主流新聞報道上那樣恐懼,反而覺得不妨一試。其中那位包車司機告訴我,他和他身邊的朋友近幾年經常會討論統一的問題,很多朋友都認為這是讓台灣打破死局的最直接方案。「維持現狀,台灣人的生活也只能維持現狀。而如果統一,台灣的狀態不會更差。至少有改變的機會。」他引述他和身邊好友的討論結果。至少經濟一定會更好,至少也不再需要向美國買武器換取保護了。

當然讓一個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權衡清楚統一後所有的好與壞是不現實的,他們也沒真正在大陸長居過,沒有被大陸的政治「照顧」過,無法做出上帝視角的判斷。但是這,連同對主流政治的懷疑,是一種正在擴大的民間心態。這種民間心態,他說,的確就是這幾年才出現的,而且他也承認,有這種想法的絕大多數都是大台北地區的年輕人,南部還不可能。但這種趨勢,我想勢必對台灣未來的走向有影響。

當然台灣絕非這些年輕人說的那麽差,他們也只是恨鐵不成鋼而已。以高端電子元件產業為例,台灣在世界產業鏈中不可替代,為世界最頂尖的工業發展輸血,這需要深厚的人才技術基礎。但很簡單,沒有一個高薪的環境,人才只會慢慢離開,發展會進入惡性循環。畢竟人不能靠民主吃飯,民主如果不能帶來發展終究會引來質疑。

而當越來越多台灣人尋求改變,把目光投向大陸時,大陸當局也應該居安思危。第一,大陸的現狀是否已經可以迎接統一?第二,發展不是必然,下一步只有真正繼續改革開放,改善制度,提高行政能力才能延續發展勢頭。

上述年輕人中的暗湧值得關注,台灣和大陸的執政者都需要重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