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觀察/愛,真的勝利了嗎?
日前國民黨台北市中山大同黨部的臉書小編發文,對響應罷免韓國瑜活動的煎餅店使用性歧視字眼。說專賣香蕉煎餅的店舖曾公開出櫃表示「喜熊與肉壯」,原來真的只「吃香蕉」,諷刺店家的性傾向,引起輿論嘩然。
雖只是國民黨黨內初選時的小新聞,但見微知著。
首先是國民黨公開場合常講「看見彩虹、尊重多元」一類的話(這次也毫無意外,光速拿出次元切割刀撇清關係,表示那是小編的私人行為),但性別意識極其落後,不意外。
更深層的問題是,即便5月17日「國際不再恐同日」立法院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賦予同性別二人得向戶政機關辦理結婚登記之權利,台灣成為世界上第27個同志婚姻合法的地區,並於24日迎來500餘對同志伴侶的大喜之日。就算當時筆者的臉書同溫層歡欣鼓舞,一連串「我為台灣驕傲」的聲音,彷彿真的「愛勝利了」。但事實上台灣社會對性別平權的觀念偏差,仍讓人惴惴不安,時不時仍會發生對屬於性別少數的朋友侵犯隱私或言行羞辱的景況。不同世代、不同階層、不同意識形態對於同志婚姻議題的嚴重對立,也還是現在進行式。
從媒體報導來看,所謂「亞洲第一個同志婚姻合法之地區」,照說對待LGBTQ社群,應是更包容也更有愛……但台灣社會對性別權益之觀點極其複雜,僅就同志婚姻合法這個議題,便不曾真的有共識。
宗教團體之觀點
單以宗教團體來說,台灣主要信仰包含佛教、民間傳統信仰(拜媽祖、關公等神祇)與基督宗教,對同志婚姻的看法就有極大差異。
佛教將人世間的情欲視為「無明」,皆是黑闇、迷沌的心,令人無法進入真正無我境界中,是故同性戀、異性戀者一樣妄執、一樣癡愚。
民間傳統信仰呼應著常民的生活模式,則多少帶點市場屬性。畢竟寺廟道觀要依賴信眾的香火方能昌盛,因而多傾向由信奉者的文化脈絡與價值觀念,來產生寺廟本身的觀點。雖說幾次同志遊行中,筆者見過「媽祖的愛不分異同」之大型布條,也有宮廟來發放平安符;但同樣也遇到在廟宇中,廟方、信徒對同志極盡羞辱,大罵不孝、不知廉恥等等,並且整體來講,由於民間信仰多重視薪火相傳、延續後代,廟宇對這類議題大多保守。
身為反同主力的基督教團體,各教會的態度更為紛繁。立場保守的教會一般都反同志婚姻,而支持同志婚姻或以同志為主的教會亦存在,但不屬於主流。傳統基督宗教大致以《聖經》幾個章節的原文,如創世紀19章索多瑪與蛾摩拉的故事、利未記18章22節、羅馬書第1章26、27節等等,敘明男男性行為違背上帝旨意,反對同志結合。
當然若按原教旨主義,提摩太前書第2章要求女人服從男人;創世紀第9章第25節、提多書第2章第9節允許畜奴;這些經典上的言論有其歷史背景與當時的思維侷限,早已不合時宜,或該遵循經籍的本質,也就是「愛」,來解讀神的旨意。但我也只能說宗教這種事情,信者恆信,外人很難撼動。
兩大黨與政治人物的算計
國民黨對同志權益爭取一直很扭捏。很不希望被標上保守、反動、不重視人權的標籤,但支持者之意識型態確實趨向保守。基於政治市場考量,在同志平權的相關議案中,國民黨一直採取迴避或「不直接支持」的態度,以避免對選票不利。甚至修法過程中,除有黨籍委員提出歧視性的專法,最後也僅有七席立委願意支持現行版本。
自然,這也連結其年輕選票逐年萎縮,但近來習慣炒短線的國民黨顯然不真的care。
至於民進黨與泛綠陣營,幾次同志大遊行,都見得到他們的身影。16年尤美女提案修改民法讓同志婚姻合法化,亦獲得全黨的支持。因而民進黨在基本理念上,確實更重視婚姻平權。只是當然,由於支持者不乏中老年世代,甚至包含教會系統,特別在18年相關性別平權的5個公投案後,民進黨也陷入天人交戰,不敢真正堅持他們所謂的「進步」意識形態。該黨或真心支持婚姻平權,卻不希望衝得太快,影響即將來臨的總統大選。
那麼五月的修法為何能通過?
首先按大法官會議之決議,即便這一次未進行修法,民法之中,婚姻限一男一女也屬違憲。在大法官給出的修法期限結束後,同志朋友一樣有權結婚,即便18年幾個公投案也未能否定這個結果。若未及時立法將造成政府部門更大紊亂,或引發憲政危機。
另一個原因,則是彼時民進黨的黨內初選正在進行。這看似賭上蔡英文政治生命的決定,其實是為拯救自己岌岌可危的改革形象,以鞏固她的基本盤,爭取更多自由派的選票,以做出市場區隔。畢竟黨內的競爭對手賴清德更為保守,難以真確得到所謂「進步」、「覺醒」選民的認同,更別說國民黨的候選人。而她也透過完成過往的政治承諾,使民調的止跌回升,重塑黨內的領導地位。
不管兩大黨或政治人物都雷同,皆只是爭奪對話語權的完全控制,以獨佔其政治市場,並壓制,甚或排斥其他話語,再行強化自己價值的正當性。
但台灣這些年的最大進步,難道只有教人驚奇地,同志議題能被消費,能用來騙選票?
沒有人真正去深入思考怎麼辦更妥當,怎樣的法案能兼顧理念與民意,反倒是在利害的反覆算計,與對選票的瘋狂覬覦中虛擲兩年光陰。
由於政黨與政府部門的怠惰,沒能善盡其義務,營造社會的對話環境,也不願意帶頭做好溝通,取得兩方陣營的諒解。最後修出的法律僅將同志結合稱為「第二條關係」,並大玩文字遊戲,以「結婚登記」偷渡不能說出口的「婚姻」兩字。法律內文也只是半套,離真正的婚姻平權很遠很遠。
至於法案三讀通過後,蔡英文臉書感性致謝,把它運作得好像是民進黨政府與婚姻平權的勝利,講真就是收割,也是謊言。因為這些權益是30多年來幾代同志朋友與基層的公民團體抗爭才擁有的,並非政客的恩賜,而法案內容也並未真確達成同志朋友要求的。彩虹未嘗完整,何來勝利?
只是政客得到自己想要的,卻造成社會更大的矛盾。誠如國民黨委員所言,這不是紛擾的句號,是更多問題的起點。而整個社會的性別教育不足,與性別意識的認識不全,或將在未來造成更大災難。
社會上的認同紛雜
台灣社會對於同志平權議題的態度矛盾對立,甚至有些劍拔弩張。否則不會在同性婚姻合法化當日,反同的幸福盟發起默哀,稱那是台灣民主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而5月24日當天,當同志朋友大辦喜宴,竟又引來反同團體的挑釁。
而即便從學者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基本是愈新的世代益發支持婚姻平權;高教育程度者也比低教育程度者能接受同志婚姻伴侶;而都會地區較鄉村地區對相關議題的認識也更高,更不反對同志朋友爭取自身權益。因而這樣的對立確實是屬於世代,甚至是城鄉與階級的。
但嚴格來說,如果以去年公投成立的反性別平等3案來看,社會上真正佔多數的,還是保守右派人士。若非如此,公投案無法動員到上百萬人攻防,反同陣營也無法投入上億元支撐「聖戰」,最終在公投中大獲全勝。
否則並無法解釋,為何時不時上演性別二分觀念下的種種歧視與暴力,使不少不同性別認同的朋友,必須含淚,甚至含恨妥協於傳統異性戀框架下專斷的現行秩序?
也不會有媒體以「男男配有屁用!女女配沒鳥用!」的低俗文字評述同志婚姻合法,或像是前述國民黨小編的失格言論。不會有前法務部長引用易經,以「數千年社會規範」為由不贊成同性婚姻。不會在同婚合法之後,反同團體繼續在抗議「不當」性平教材,要求拿掉「性別光譜」的論述,還栽贓同志運動組織「入侵校園」。亦不可能時不時傳出類似同志伴侶租屋遭歧視,而好事者留言評論「同性戀最好死光光」的狀況。如非如此,當支持同志婚姻的公投案未通過時,也不可能在一週內至少十起同志輕生的案例……這個社會太多的假平權真歧視,也太多狹隘的性別二分眼光,使LGBTQ族群受到壓迫、歧視,再無法維持自身真確的性別。
台灣,一直以來都從屬於亞洲那個思維傳統與保守的社會,雖然在同志婚姻這件事成了「亞洲第一」。
但只要這一塊土地上的人們,仍因自己的非主流而獲得不公平的對待,就不能說這座人權的「里程碑」有多穩固。而所謂的「亞洲第一」,也不過覺醒青年們的意淫。以「全世界在報導台灣」說嘴,表述台灣與對岸不一樣,然後繼續嘲弄中國大陸地區,輕蔑地說自己是它的一面「照妖鏡」……對不起,筆者很難為這樣的社會感到驕傲。它空泛到令人無語。
不過這樣的相對抗,除反同團體要負責,挺同人士又何嘗沒有一部分責任呢?
當反同團體比如護家盟、幸福盟提出邏輯極其特殊的主張,像「陰道有40層皮膚,肛門只有一層皮膚」,所以婚姻應限定一男一女才安全健康,或者「兩個爸爸或媽媽,怎麼教小孩」,而被許多的聲音嘲笑「無腦」、「沒知識」、「心理不健康」,或認定他們「只要超過二十個字的說明,他們腦袋就會超載」等等。其實也就關上公共溝通的大門,並因為這些訕笑與謾罵,使自己成為跟對方越來越像,都是令人生厭的模樣。
正如反同人士不願意瞭解同志朋友有多麼渴望不被白眼,又多麼希望擁有一樣的權利,可以勇敢無畏地愛著。如果挺同朋友不去理解反同組織的那些滑坡思維,係源自於既有秩序受到挑戰,與自己所知的遭受威脅,其實是對未知的一種恐懼。假設沒有平等的接觸,缺乏有意義的溝通,就自溺於同溫層中,還把不贊同的觀點視為錯誤的、守舊的,而把自己定位成唯一定正確的,巴不得把自己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給狠狠按進對方的太陽穴裡。這樣用二分法的觀點,與採取的強硬作為,跟那些將同志婚姻視為邪惡的、道德淪喪的人,本質上沒有差異。
這樣下去,也僅僅是在仇恨中,繼續裂解社會。
那麼愛,就永遠沒可能真正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