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銳民:特朗普比「丁蟹效應」凶
華爾街有一句順口溜「Sell in May and Go Away」,而香港股民的經驗之談更絕:五窮六絕七翻身,即起碼要到7月才應該入市買股票。
本來,香港股民擔心香港資深藝人鄭少秋在4月底又有新劇上映,「丁蟹效應」重現「缸」湖(香港股市另一名稱為金魚缸)。但過了一星期仍未見異樣,大家放下心頭大石之際,比他更厲害的人物上場了,這就是美國總統特朗普。
特朗普突變臉,宣布對部分中國商品關稅從10%加至25%,對股市帶來極大震蕩。港股昨日曾跌逾1100點,其後跌幅減少,但收報也跌871點,跌幅近3%,成交額急增至1372億港元(238億新元),增多近一倍。
一直以來,香港股民的傳統智慧都是看淡5月,今年還要加上一項「信不信由你」的風險因素——丁蟹效應,令所有股評人都拉響警號,早早就提醒股民:「小心!小心!」
所謂「丁蟹效應」,源於「秋官」鄭少秋1992年演出股災電視劇《大時代》。劇中他主演以沽空期指致富的角色丁蟹,經歷了從坐擁財富逾50億,一下子變成負債過百億的轉折,最後帶着四名兒子從交易廣場天台跳樓自殺。
其後,由「秋官」主演的多套電視劇在播放期內,均適逢港股暴跌。近20年來,每當「秋官」有任何作品亮相,市場都會將跌市與其聯繫起來,故又稱為「秋官效應」。
里昂證券分別於2004年及2012年,就「Adam Cheng Effect」發表報告。其中,2004年的報告統計了1992年至2003年數據,共九套鄭少秋主演的劇集上演,期間恒生指數最大跌幅介乎0.1%至24.5%,平均最大跌幅為12.2%。
2012年的報告則指出,自《大時代》播出後,每逢「秋官」劇集播放,七成時間恆指都會下跌,加權平均跌幅為6.6%。
里昂證券報告中更加入了「悲慘評分」(Tragic score),指齣劇集結局愈悲慘,恆指的跌幅就愈大。
但近年「秋官效應」似乎威力減退了。最近兩套電視劇包括2018年的《將夜》及2012年《心戰》,恆指在劇集大結局時竟錄得升幅。
無論如何,參考過去20年的5月份恆指表現,共錄得14次下跌,即跌多升少,出現下跌概率高達70%。其中,2012年5月由於希臘的歐債危機,恆指更大跌11.7%,跌幅為過去20年最大。
另外,2000年5月恆指也急跌5.2%。 起因是科網泡沫爆破,多支美國科網股明星如思科、戴爾等,突然湧現大量沽盤,引發恐慌性拋售,導致當年4月恆指單月跌10.8%,5月份再跌5.2%。
證券分析員認為,就算不理會「秋官效應」,單從數據上分析,即使今年5月份港股不會出現顯著下跌,也傾向橫行偏軟,投資者須早作防備。
這一輪「丁蟹效應」由「秋官」主演的電視劇《詭探前傳》,於上周一(29日)在Viu TV首播掀起。但港股就只在3萬點上下徘徊,分析員這時候普遍預測,中美貿易談判可能會有成果,美國也不加息。
於是,上周鄭少秋出席活動時被記者問到有否擔心「丁蟹效應」再現,他爽快回應:早已破詛咒了!更明言大市應該會升,他本人也有買藍籌銀行股來收息。
星展銀行財資市場部董事總經理王良享也指出,「五窮月」未必會出現。他說,當恆指在介乎2萬4500至2萬7000點的升浪時,沒有太大的成交支持,因此相信基金配置港股比例並非很高,令後市值得看好。
誰知,今年「丁蟹效應」沒有打沉港股,5月份的頭幾天也看不到「Sell in May」現象,偏偏這時候特朗普來一次「突襲」,那些「看好」或「看橫行」的人,全部都輸了。
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在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上分析,目前不會知道中美的貿易談判能否談妥;即使貿易問題可以談好,中美兩國在科技及5G等方面,仍會充滿矛盾。
他說,早前港股表現是反映了市場假設中美很快達成協議;一旦談判破裂,將對全球金融市場影響很大,調整風險也很大。
《大時代》劇中的丁蟹為人衝動、橫蠻無理、躁狂,頭腦簡單,但諸多理論、自以為是,自認為對得起天地良心和對人正義,實際上卻做盡傷天害理的事;他說話時滿口仁義道德,其實強詞奪理,是令人畏懼的角色。
看看現實中的特朗普,似乎比丁蟹更橫蠻無理啊!所以,大行也應該發表一份「特朗普效應」研究報告。
文章轉載自《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