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山重水復 遇見客家

2019-05-24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客家人喜歡依山而居,所謂「有山必有客」。這裡講一個「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客家」的遇見。

週末行山是港式生活的一部分。筆者約了一眾好友從西貢坑口啟程,前往清水灣半島最高峰釣魚翁,途經名字頗有韻味的一個村莊叫「半見村」。

6.jpg

沿綩延山徑前行,但見層林疊翠。茂林修竹青藤掩映之下,可聞飛曝溪水之聲,不見山澗汩汩。尋覓迷了前路,茫然之際見一壯碩婦人肩扛貨物上坡,問路得知她家就住前方的孟公屋,於是結伴而行。

1.jpg

婦人姓成。言談之間了解到,孟公屋村於清朝初年開村,共有五姓氏,包括俞、陳、成、洪、劉,清一色的客家人。沒想到荒山野嶺,竟然「藏着」這麼大的客家村,情節恍似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

5.jpg

俞、陳、成三姓都設有祠堂,並排而立,無分高低大小,各拜各的祖宗,和諧相處,在香港這種陣列式祠堂是比較少見的。

4.jpg

俞姓族譜列出《史記》之「扁鵲」有記載,相傳黃帝身邊,有位名醫叫「俞跗」,擅「割皮解肌,洗滌五臟」,其人即是俞姓始祖。到了明朝嘉靖年間,出了一個名將俞大猷,把東南沿海為患的倭寇打得抱頭鼠竄。

2.jpg

為追溯先祖源頭,孟公屋俞氏宗祠管理委員會曾經派人到廣東紫金縣藍塘鎮,根據當地俞氏族譜,再溯源至五華縣、河源縣。數百年前,俞姓先民輾轉到了香港,在大埔汀角村、元朗黃泥墩、將軍澳魷魚灣、西貢窩美村、坑口半見村等地安營扎寨,繁衍至今。

3.jpg

成氏一脈,追溯源流,其先祖是由中原河南省逃難至廣東,先落籍嘉應州(梅州市),然後再移居香港新界大埔墟林村。隨著歲月流轉,孟公屋祠堂分支遷到南圍村、壁屋、柴灣,仍居住在孟公屋村有數百人之多。

村口一赤膊客家壯漢知道我們一行是客家人,熱情邀請參觀其家族祖屋。據他的堂兄俞傑常介紹,老屋「有二百多年歷史,比香港開埠的歷史還長」。傳統客家民居為「金字」形瓦屋頂。我們現在香港看到的村屋,絕大多數已「轉型」為平頂天台。

6.jpg

客家村通常設祠堂,供族人焚香祭祖及節慶祈福。祠堂的另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忠實記錄傳宗接代,謂之「族譜」。例如孟傑常向筆者展示,記載顯示他是孟公屋第一房第二十二世祖貴邦家族之長孫。

10.jpg

客家人自古「重男輕女」,似是無法否認的事實。「添丁」載入族譜的,盡皆男丁,與女子無關。今時今日的香港新界的「丁屋」、「丁權」,持份者都是男性。

8.jpg

客家族譜就是中國傳統父權社會的明證。

大家都知道五帝之首、號「軒轅」的黃帝,被視為中華民族始祖,有四妃十嬪共二十五個兒子,但誰有興趣問他有幾個女兒呢?

9.jpg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今日香港保留了不少以「虎」命名的地名,例如上水軍地新塘莆虎地嶺(Fu Ti Ling)、屯門虎地(Fu Ti 或 Fu Tei)、元朗虎地排(Fu Tei Pai),亦有一些因為填海而消失的地名,例如青衣虎地角(Fu Tei Kok)。為甚麼一個地方以「虎」命名呢?是因為這裡從前真的有老虎嗎?

    香港史學後進協會  2023-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