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芷楓:德育課應獨立成科還是由各校自由發揮?

2019-07-04
林芷楓
教育顧問
 
AAA

EDU1.jpg

自去年末理工大學發布了品德教育研究,建議中小學將品德教育獨立成科後,學界至今就不時有應否就品德教育獨立成科的討論。學界對此仍意見分岐,有贊成做法的學校大力支持,認為可突顯對品德教育的重視,透過系統課程,包括工作坊及專題報告等,可增強學生品德及公民意識;但也有學校擔心獨立成科後學習內容難以透過客觀評核,若以背誦或理論形成考核,又擔心學生學習壓力增加。到底德育課獨立成科,對學生品格培育而言是否有效?

有支持者常以台灣為例,指台灣早於 90 年代已推行生命教育,並開設專門課程,而且發展成熟,可作為本港借鑑,學校更可配合非政府機構積極推動生死教育活動。的確若德育課獨立成科,可反映政府的重視,為將來於公開試作為考核科目舖路,以鼓勵社會重視德育;但若由政府自上而下要求各校推行,弊處卻是忽略了每間學校的獨特背景。

本地不少學校具宗教背景,包括基督教、佛教、道教,這些學校都於宗教課發揮了德育課的功能,透過信仰內容,導人向善,培養學生德行。若增加德育課,未免架床疊屋,即使沒有宗教背景的學校,也已有教育學生德育的機會,例如可透過歷史或通識課,以古今偉人的修養作為學生榜樣,又可透過體育課,教導學生培育體育精神及尊重對手。德育課是否適用於每間學校的特性,又是否有需要硬性規定成科?

每間學校應有獨立成科與否的選擇,但若由教育局硬性規定的一刀切做法則並不適合。生命與品德是一整體,獨立成科也不及良好校風及教師言傳身教的重要性。至於德育課中過往被建議包含的認識內地元素,例如對「一國兩制」的理解、大灣區和「一帶一路」的學習內容,更應放於通識課,於認識內地發展的課題作有系統連貫學習,更勝生硬地抽出研讀。

學生若能學會尋找生命意義,又有助培育宏觀視野和事業發展方向,相得益彰。與其新設學科,政府倒不如加強對各校有關學生生涯規劃的配套支援,包括提供各類型的有薪暑期實習及技能培訓津貼項目,讓他們早日覓得事業方向並吸取工作經驗,從身體力行中認識良好品德重要性,在將來投身社會「大染缸」前增強免疫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