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芷楓 :加強「失敗教育」有助學生加強抗逆能力
2019年中學文憑試(DSE)放榜,今屆共誕生12名考獲七科5**狀元,來自多間名校,包括拔萃男書院 、拔萃女書院、喇沙書院、皇仁書院、聖保羅男女中學、聖保羅書院和培正中學。也許不少家長看過報導後也加強了「狀元必出自名校」的印象,但其實自古以來,成功人士均經歷過無數的失敗,透過堅毅不屈的精神,屢敗屢戰才獲得成功,故近年不少社會人士都強調,要讓子女有好的發展,加強「失敗教育」更為重要。
歐美國家早已開始重視「失敗教育」,培育學童面對逆境的能力。有瑞典心理學教授就建立了一間「失敗博物館」,展出知名公司的失敗產品,像可口可樂推出的可樂咖啡等。芬蘭著名的Aalto大學在2010年10月13日,就倡議成立了「國際失敗日 」。這一天,芬蘭人會與親朋「自曝其短」,盡情和大家分享失敗的滋味,釋放內心對失敗的恐懼。
失敗博物館在網絡上爆紅後,2017年年底在洛杉磯開了分館,當中更見到Apple、Google、IKEA等國際品牌都曾失敗過。蘋果推出熱賣的iPhone前,於1993年曾推出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掌上電腦PDA 的Apple Newton,但因為售價太貴,功能薄弱,以致最終滯銷,但卻也為後來暢銷的iPhone打下基礎。
有指香港學生抗逆能力較低,亞太區青年發展基金就舉辦了失敗博物館公眾展覽,展出50個以物品為代表的精選失敗故事,包括了個人成長、工作、家庭等多個範疇,鼓勵面對自己的困難,將「失敗」經歷轉化成持續成長動力。失敗博物館展覽創辦人蔡明心別出心裁,以「年紀」劃分為三大區,展出不同人生階段可能面對的挫折,透過他人故事讓參觀者反思失敗對人生的意義,明白到自己不是特別「失敗」。在人生的經歷中「失敗」是常態,「失敗」往往比「成功」多,例如公開試成績不佳。
學校教育孩子如何面對失敗,有助他們將來面對逆境,有部份中小學就舉辦失敗週,安排一系列有關活動,例如觀賞「失敗」有關的電影討論;老師們亦分享個人經歷的困境,個人遇到的限制及不足等,作為學生的勵志教材。教育局為支援教師幫助學生處理生活逆境,近年就推出了「活出精彩人生——面對逆境」網站,為中、小學校教師提供相關教材及參考資料。除了教材配套,政府及教育界應繼續於教學模式上加強協作,使「失敗教育」變得更有系統及趣味,培養孩子承受失敗挫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