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俊傑:DNA令種族分優劣?
種族、民族及族群是用以區分世界上不同人種的分類。在19世紀末,「優生學(Eugenics)」開始盛行,其理論主張種族有優劣之分,從提出優生學的英國人類學家Francis Galton開始直到近代,一些科學家認為不同種族的先天智力均有差別,到底有否根據?
在2007年,被尊稱為「DNA之父」的James Watson提出,由於不同種族的進化歷程有所不同,黑人智慧的進化遠落後於白人,因此「黑人沒白人般聰明」。不過,聰明與否是遺傳與環境互動的結果,而影響腦功能的基因多不勝數,單以基因決定是以偏概全的,如此論點當然極受批評和爭議。
白人是否真的較黑人聰明就不得而知,但無可否認黑人在田徑運動上的成績彪炳。如在奧運會的田徑賽中,從100米短跑到馬拉松,黑人選手勝出的次數都較其他膚色的選手多,從而令人認為黑人種族是天生的跑手。其中一個基因,α-輔肌動蛋白3基因(ACTN3)被視為黑人跑手致勝的原因,至後來又發現,原來所有人也帶有這個影響肌肉爆發力的基因,只是因排序上出現了多態性的情況而導致功能上的差別。
膚色的進化
到目前為止,在區分種族及族群上仍未有一個確切的定義,而在DNA層面上,黑人、白人、黃種人之間其實只存在很少的差異。不過,為甚麼居住在非洲的往往是黑人、住在歐洲的又多是白人,而黃種人又多居於亞洲?而DNA上的差異又是否真的那麼重要?
到2009年為止,大約有150個基因被證實與膚色有關,這些基因的運作是因應環境而轉變的,是基因與環境互動的產物,不同人種與深淺不同的膚色,跟其原居地有密切的關係。我們都知道,陽光中的紫外線會加深皮膚的顏色,因愈多紫外線照射到皮膚上,皮膚中的黑色素細胞便會產生黑色素,從而保護我們免受過多紫外線的影響。不過,人類也不能完全避開紫外線,因身體中的維他命D主要靠紫外線來製造。
在非洲地區,紫外線十分強勁,需要以深色皮膚作為保護,但在歐洲地區緯度較高的地方,由於日照的時間較短,該地居民接收的紫外線亦相對較赤道附近的居民少。因應適者生存的定理,較淺色皮膚的人能夠適應低紫外線的環境,而深膚色的人在同一地區因未能接收足夠的紫外線而會導致維他命D缺乏,久而久之,歐洲地區便只餘下淺色皮膚的居民了。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應用科學系提供多項課程,涵蓋範圍廣泛,包括生物科技、藥劑科學、配藥學、醫療保健、化驗科學、生物醫學、食品科技及安全、應用營養學、環境保護及環境管理等,以配合社會需要和行業趨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