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葉明:香港還會繁榮嗎?

2019-09-09
李葉明
專欄作家
 
AAA

rr.jpg

我很早就聽過西方推崇的劉曉波的著名論斷:中國必須做「三百年殖民地」。在論述中他也提到香港。「香港一百年殖民地變成今天這樣,中國那麼大,當然需要三百年殖民地,才會變成今年香港這樣,三百年夠不夠,我還有懷疑。」

這段話是他1988年說的。2006年時他說「不想收回這句話」,而「三百年殖民地」,他說「不過是我至今無改的信念的極端表達而已」。

劉曉波無改的信念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全盤西化」才能救中國。而成為殖民地,在他眼裡是最完美的「全盤西化」,因為連主權都不要了,整個交給洋人統治。

當時聽到這個論述,我覺得太扯了,並對這位學者留下「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的印象。他顯然不懂殖民史,否則就不會僅以香港個例,得出「被殖民一定繁榮」的結論。

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家是因為被殖民而繁榮的。英國先後殖民近50個國家和地區,有幾個是繁榮的?比如印度,就曾被英國殖民三百年。印度繁榮嗎?跟中國比如何?

不過當時我也搞不太清楚,為什麼被英國殖民的香港和新加坡如此繁榮?竟能成為諸多殖民地失敗案例中的反例。這個問題還是我到新加坡之後才看明白的。

原來香港和新加坡的繁榮,不是一回事,把兩者都視為被殖民的結果,那更是大錯特錯!

新加坡從未繼承過殖民地的繁榮。尤其在獨立前夕,新加坡情況非常糟糕。人民生活困苦、社會動蕩、失業率極高、住屋條件和衛生水平奇差。

在當時反殖獨立運動的浪潮下,新馬人民也展開轟轟烈烈的反英反殖運動。新馬自治後,新加坡一度加入並很快離開馬來西亞聯邦,其中牽涉種族政治。可以說新加坡在獨立之初沒享過一天繁榮,反而面對一大堆棘手的難題。

對於新加坡今天的繁榮,新加坡人非常清楚,是該感謝英國人?還是該感謝李光耀?李光耀和他的建國一代,之所以能夠打造成功的新加坡,有些至關重要的因素,是香港至今不曾具備的。

首先是去殖民化,建立國家認同。新加坡在這一點上可說是不遺餘力,也非常成功。新加坡中小學生每天都必須參加升旗禮、宣讀國民信約。

新加坡不允許雙重國籍,沒有外籍法官的問題。新加坡與香港都是國際化大都市,這裡有超過200萬外國人。但外國人包括永久居民(可享受部分國民待遇)是沒有選舉和被選舉權的。他們不能從事政治,也沒有示威遊行的權利。

所以新加坡政治穩定,外國勢力幾乎無從插手。另外新加坡實行全民兵役制,這也是最有效的國民教育。如今在香港參加示威遊行的主力,16歲至22歲的青年,在新加坡都是保家衛國、捍衛主權的主力。

另外新加坡原創了「居者有其屋」政策。全國近八成人口擁有並居住在組屋。這種帶有「社會主義」特色的住屋政策,也不是英國人留下的,與香港主要靠自由市場和房地產商來解決住房問題,完全不同。

經濟上,新加坡在完成工業化後,看到了中國崛起的機會,於是加強與中國的往來,在中國東南西北建有蘇州、廣州、重慶、天津四個國家級開發區。小小的新加坡竟成為中國最大的外資來源國。

可見,相對於香港的固步自封、一成不變,新加坡早已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新加坡的繁榮是建立在去殖民化基礎上,是基於內因的,以及對外部條件的善加利用。

反觀香港,其殖民時代的繁榮靠的是「外因」——被西方封鎖的新中國把香港作為其對外窗口。這個因素是很多殖民地所不具備的。所以說香港的繁榮純屬偶然——在其他任何殖民地都難以複製。

九七回歸後,原本這個「外因」是可以整合成為香港內因的。但香港一些人堅持認為,香港的繁榮是殖民者所造就的,所以他們努力「捍衛」香港,「守護」香港,其實就是「守護」殖民者所留下的一切。

這種想法,本質上跟劉曉波的觀點沒什麼兩樣,都認為香港通過被殖民,已完成全盤西化,因此高大陸人一等。他們絕不允許大陸「插手」香港。而他們正在把造就香港成功的因素,變成他們抗爭的對象。香港的最大優勢,由此變成負資產。這樣一來香港要如何保持繁榮呢?

如果按照劉曉波的說法,中國要通過「三百年殖民地」才能到達香港當年的水平。那麼中國唯一該做的就是向香港學習,而不是「插手」香港事務。

可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來看,劉曉波的觀點都是錯誤的。中國沒有全盤西化,也沒有被殖民,只是通過改革開放,僅用40多年就讓一些城市趕上了當年的香港,甚至正在超越今天的香港。

反觀香港早已優勢不再。即便有再好的機會,它也不可能在社會動蕩中實現繁榮。香港或許該學學新加坡:一定要有個去殖民化的過程,切莫死抱被殖民的優越感,以免耽誤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大好未來。

 

(作者是專欄作家,網站主編)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