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芷楓:融合教育成效有待加強政府應檢討
融合教育推行的出發點,是使能力較差的學生能融入主流教育,寄望輔以個別指導能使他們融入社群,避免被標籤及影響將來社交圈子。但隨著推行時間日久,推行的弊病已漸漸浮現,包括老師教學難以遷就以致壓力日增,學生未能追上主流進度而失去自信。
根據教育局資料顯示, 2017/18學年全港有45,360名特殊學習需要(SEN) 學生在公營主流中、小學就讀,SEN當中佔最大比例約四成半,是有特殊學習障礙學生,以讀寫障礙佔高達八成。他們的問題是先天影響,腦部結構及功能異常,以致認讀及默寫字詞需要花費較常人更大量的時間,才能達致準確及流暢,閱讀和書寫方面最為明顯。這些學生即使花費大量時間學習,也是事倍功半,於融合教育當中受到不少挫折,不單影響成績,更往往降低社交的意欲,變得內向,不少讀寫障礙學生更在校園遭到不同程度欺凌。
由於現時沒有藥物可以治療讀寫障礙,教育及治療只能透過訓練去幫助學習,盡量改善其情況。因此教育界以及醫學界都已有聲音質疑,目前的融合教育是否處理這類學童的良方?設立專門的學校去教育他們,若情況有改善,經評估認為適合主流教育,才再轉校,會否更為有效?而參考鄰近外國的例子,制訂「個別學習計劃」,將可對這些學生的學習機會有最大保障及得益。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年中開會時,就有多名議員促請政府立法保障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平等學習機會,內地、澳門及台灣亦有類似做法。立法不一定可解決所有問題,但也一定程度上有助社會及教育界對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認同及保障。
政府在特殊教育及融合教育政策上,應加強吸納坊間意見,包括增設更多「特殊教育統籌主任」、「學習支援津貼」,以及將精神障礙學生納入支援對象。政府現時已有規定學校須為這些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制定個別學習計劃,但仍須就有關情況作一次全面的檢討,以推動本港SEN的學生獲得更佳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