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好事》走出躁鬱陰霾 復元者用自己故事助人
以自己的故事化成漫畫,當上故事「主角」,可能是不少人的夢想。但鄧若霞(Grace)身為躁鬱症復元者,她當上漫畫「主角」,則是希望以自己的經歷勉勵同路人,並為消除歧視出一分力。Grace透過這部漫畫的製作過程重整自己的經歷,回看過去,她更慶幸因這個病,讓她不再只顧要贏,更了解到「人人都需要別人關心和幫助」。
Grace曾是小學音樂科主任,但2008年遇上殺校風潮,她轉職到新學校後,新學校對她很大期望,「我是完美主義者,事事都力求完美,不容許一絲阻滯,我又一心想賺錢,結果壓力越來越大。」她工餘時間更當多間中小學的樂團指揮和銅管樂導師,為的是兩個無業的妹妹,三人自小就與父母分居,身為長女,Grace自然而然地成為經濟支柱。
可惜,Grace最終承受不起龐大的壓力,出現抑鬱徵狀,「我賠錢辭職,終日只管躺在床上看漫畫、睡覺,對一切都提不起勁。」當時Grace和妹妹都對「精神病」毫無認識,妹妹只催促她快點找工作。兩個妹妹更因經濟原因而離家出走。
家人離棄 重投社會重新振作
剩下自己一人的Grace,病發後半年開始由抑鬱,轉為陷入躁鬱症的「躁期」。她變得異常積極,每日都想着要賺錢養家,又經常在街上遊蕩,到處跟陌生人說話、胡亂罵人,「我曾到過聖堂,想尋求宗教力量的幫助,結果我在聖堂因為太疲累而暈倒,最後被送進醫院的精神科病房。」入院後,Grace接受輔導和治療,情況慢慢好轉,不過缺乏家人支持,始終是她心中一根刺,「其實很難捱,家人都離開了,沒有家人知道我入院,有些病友每日也有人探望, 為甚麼我沒有呢?是因為有精神病而被懲罰嗎?我覺得我這輩子都完了。」
在醫院休養11個月後,Grace轉到中途宿舍居住。Grace在社工幫助下尋得一份兼職工作,在迪士尼樂園做檢票員。「工作對我的復元是很大影響,就像一扇窗讓我看出去,我跟其他人好像是一樣、可以是一樣,慢慢扭轉了我的心態。」她越來越積極,更修讀了不同輔導課程,成為全職朋輩支援員,開解其他同路人,「跟他們聊天,互相勉勵,有時又會做電話訪問。以自己的真實經歷去支援同路人,我覺得是我的dream job。」
重溫患病經歷 助患者贏到更多
她和其他病友的故事,更被看中畫成漫畫《瘋起了》,希望消除大眾對精神病的歧視。康和互助社聯會與兩位漫畫家合作,他們跟康復者交流數次,收集資料和故事後再整理成漫畫。該會執行幹事鄒長順說:「康復者分享他們真實、負面、悲傷的事,是一個重整自己經歷的時間,重新經歷自己病發、所經歷的困難、如何復元,不停重溫這個過程,對他們的復元也更好。」這項計劃更獲香港復康會互助大使嘉許計劃的「傑出互助服務大獎」,以表揚各病友的努力和成就。
Grace和其他病友的故事,更被榮獲香港復康會互助大使嘉許計劃傑出互助服務大獎的康和互助社聯會看中,變成了漫畫故事。
患上躁鬱症11年的Grace,雖然仍要覆診、服藥,有時甚至需要住院,但她已習慣與躁鬱症共存。「回望自己有這個病,我覺得很感恩。我以前是個自我的人,一定要贏,但患病後,我發現自己原來有需要人關心的一面,原來這樣根本沒有壞處,人人都需要別人關心和幫助。」最近的社會運動雖然都為Grace帶來壓力,甚至要入院「但我一樣可以坐下來分享。我希望勉勵同路人,即使入院、要看醫生、要服藥,其實也可以做一個普通人,只不過是需要別人的一些支援而已。」
何謂躁鬱症?
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全稱躁狂抑鬱症。病發時,患者的情緒會變得過度高漲或低落,這些波動源於大腦病變,並不如一般人因周遭事物而有喜怒哀樂的變化。患者的情緒會在兩極間遊走,每個極端可維持數周甚至數月。患者須服藥控制病情及復發機會,而心理輔導對病情亦有一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