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渤:區議會選舉前瞻
時事短打 鮑渤
時間過得真快,後天將迎來香港遭受近六個月政治風暴之後的區議會選舉。之前社會各界都在揣測區選是否能夠如期舉行。但經歷警察「十面埋伏」理大的經典一役,「勇武派」銳氣受到重挫,這幾天街頭大致平靜,林鄭沒理由也沒必要叫停選舉了。
反修例風波是香港史上最大規模的政治運動,今次的區議會選舉則是這場風波後首次大型選舉。在暴力不斷升級的前段時間,香港各方政治勢力都在盤算選與不選的利與弊。普遍的看法,是大環境對建制派不利,特區政府最好以局勢動盪為由取消選舉。但問題是拖字訣也有諸多弊端,譬如有可能背負「輸打贏要」之名,引發新一輪更激烈的暴力。況且「長痛不如短痛」,此時不「去馬」,何時才算Good timing? 誰又能把脈甚麼才是最好的時機?
再者,許多觀察者把今次區選視為對肆虐香港近半年的「民意公投」。今次區選有四百一十多萬合資格選民。新登記的選民接近四十萬,其中近一半是年齡在35歲以下的「首投族」。政府借此契機,讓沉默的大多數用選票表達人心向背,讓洶湧的民意得以渲泄疏導,不失為上策。
泛民未必佔上風
雖說從表面看,目前境況對「愛國愛港」陣營不利,這從建制派眾多候選人刻意回避自己的政黨背景,標榜獨立身份甚至政治素人在街頭催票,可見一斑。但是,區議會與立法會選舉有很大不同,前者重扎根基層「服務街坊」,輕意識形態紛爭;後者則相反,更關注香港發展的重大政治訴求。從這個角度觀察,泛民主派尤其是空降選區的「傘兵」,未必能佔上風。
如果說星期天的區選是否如期進行是一個問題,票站不受衝擊、投票過程能否順利完成,則是另一個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應該說,和理非、勇武兩派不割蓆不篤灰,是「反送中」風暴能夠勁刮近半年而不止的重要原因和必要條件。但如今來到投票日這個關口,和理非泛民借勢收割「勝利果實」,誰能保證並無利益瓜葛的勇武派不「踩場」?
日前上班路上,收到電郵推送。遠在大洋彼岸大名鼎鼎的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竟然也在緊密關注小小香港的區議會選舉,提醒「 香港沉默的大多數可藉選票發聲」(Hong Kong’s Silent Majority Can Speak at the Ballot Box),其非比尋常的關注度,耐人尋味。
今屆區選可左右下屆特首選舉
眾所周知,區議會是地區諮詢組織,角色、職能與立法會很不同,但隨著上一屆委任議員完全消失,全部區議員都由選舉產生,政治代表性也大幅提高。這屆選舉首次沒有自動當選的選區,除了區區有競爭,更有大量地區組織及政治素人參選。這場在亂局中舉行的選舉,更有機會撬動香港未來的政治板塊。按照特首選舉委員會的產生辦法,1200人當中有117票將由區議員互選產生。換言之,這屆區選結果將左右2022年特首選舉的選情。如果泛民在今次區選大勝,下一屆特首選舉獲得的票數,完全有可能少於梁振英的689,認受性可想而知。
今次的投票率能否打破上屆記錄,亦值得關注。2015年區議會選舉投票率高達47%,創下香港歷史紀錄,時任特首的CY形容是「香港民主政治非常好的實踐」。最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藍絲黃絲都在叫嚷「票債票償」,顯然有助催高投票率。筆者估計,建制派的地區工作比較扎實,可投入的資源根深葉茂。泛民主派借勢反修例風暴,肯定大有斬獲,但要撼動建制派長期主導整體議席的局面,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