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0日 | 星期五
 

陳凱文:建制派敗選,並非源於「政治迷信」

2019-12-03
陳凱文
學研社成員、福山智庫研究員、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AAA

dab1.jpg

吾友吳志隆是政團「就是敢言」的副主席,亦是該組織內少數論政水平較高的人。然而,他在近日所撰的文章中,聲稱「政治選舉是一門社會科學,建制派卻當它是種迷信」,又聲稱建制派要從今次區選所觸發的「政治海嘯」走出來,應先破除兩項「政治迷信」,其言論便有點讓人費解。

首先,吳兄說「政治選舉是一門社會科學」,這句話便讓人摸不着頭腦。同情地理解,吳兄其實想說選舉研究是一門社會科學,又或者是應付選戰需用科學方法。可是,看畢吳兄通篇文章,都未能看出他用了什麼理論或者科學方法,剖析建制派為何在今次區選中丟失多個議席,讓人不禁覺得,吳兄提到所謂的「科學」,不過是唬人的學術用語。

其次,吳兄批評建制派的所謂「迷信」,主要是指對方迷信過往經驗,以及迷信區選是「務實之爭」。其實,大家若對香港的政治生態,以及區議會選舉制度有一定的了解,便會明白這些不是所謂的「迷信」的問題,而是建制派區選候選人難以踰越的某種局限。

其實,大家只要一直有留意香港歷屆選舉,都知道所謂的「六四比例」,是指泛民和建制之間的總得票比例,雖然偶有波動,但大致上仍是維持着六比四之比。構成這個比例的成因,有着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因素,有着人口和歷史因素,有着教育的因素,有着傳媒輿論及網絡生態的因素,亦有着政府施政上的因素。上述因素的成因並非本文主旨,遂不作詳細說明。

不過無論如何也好,上述大部分因素,都不是參加選戰的建制派候選人能夠左右。以政府施政上的因素為例,建制派各大政黨雖然表面上是政府的執政同盟,但是政府多次推行政策或法案之前,又有幾何事先詢問建制派大老們的意見?還是政策出台之後,才要求建制派政黨配合支持?

這個問題,相信吳兄心裡其實十分清楚。當建制派的大老們有時也是被動支持政府提出的法案,在地區進行前線工作的建制派候選人,究竟又有多少空間,能對社會與社區的動態變化,作出所謂的「即時回應」?以今次修例風波為例,政府從提出修例,到後來暫緩修例,再到宣布正式撤回修例,跑在地區前線工作的區選參選人,基本上都是無從置喙,只能作出被動配合。

至於說到所謂的「即時回應」,其實建制派區選參選人,不少都有政黨背景,他們所作出的回應,自然也不能有違所屬政黨立場,而是需要先等待黨中央作出回應,然後再作跟隨。是故,所謂「即時回應」和政治危機處理的工作責任,其實不作前線的地區參選人,而是在於所謂政黨的中央文宣團隊,又或者需要依賴立場傾向建制的時評員。然而,各大建制政黨究竟有否這樣的文宣團隊存在?他們在論述和宣傳上的能力及水平又如何?此外,那些立場傾向建制的時評員,整體來說又有多少戰鬥力?相信吳兄也是心知肚明。

更重要的是,政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法案若是引來爭議,便會推高投票率。只要投票率被推高,游離票亦會隨之而增加,而泛民吸引游離票的能力,一向比建制派強,加上區議會採用單議席單票制,最終便會造成建制派的得票雖然有所增加,但是得票比例維持不變,最後輸掉議席的現象。如此現象在政府當年擱置廿三條立法後,已在2003年的區選中經歷過一次,今次只是重蹈了03年的覆轍而已。

由此可見,吳兄口中的所謂「迷信」,根本不是什麼迷信。難道建制派的參選人又會不知道,大部分影響其選情的因素,均是他們不能憑一己之力改變乎?肯定不是,他們只是明白宣傳上的局限,明白自己唯一可以展開宣傳的賣點,便只有強調「務實」,以及宣傳自己的過往政績。

最後但是不得不說,今次修例風波迅速升温,最終影響區選選情的成因,其實在於政府繞過立法會法案委員會,直接把修例草案交上大會通過二讀。那麼,究竟又是誰建議政府這樣做的呢?答案便是吳兄過去讚不絕口的曾鈺成。說到這裡筆者不禁要問,曾鈺成當日若沒向政府提出直上大會二讀的建議,今日吳兄還有機會誇誇其談,馬後炮地建議什麼「破除迷信」乎?這個問題,相信大家心照。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劉業強希望各位市民特別是鄉郊居民,能夠在12月10日星期日的區議會選舉中把握手上的一票,投選心儀的候選人。

    劉業強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