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信:《金融時報》又有消息人士

2019-12-10
劉信
媒體工作者
 
AAA

d53b014b-b261-426f-895f-70ed3b0cd2a5.jpg

政司司長鄭若驊在倫敦被示威者衝擊受傷後,到北京療傷終抵港。數日後,英國《金融時報》引述三名消息人士表示,鄭若驊當時已經決意辭職並留在倫敦,但北京政府下令要求她回港。劉信那刻心想,《金融時報》在香港近半年的示威中,那來這麼多消息人士呢?

翻查資料,自反送中運動開始,《金融時報》由7月開始,已經引述消息人士評論香港狀況。由7月,特首林鄭月娥多次辭職,但被北京拒絕;10月,林鄭將於明年3月下台,很大機會由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或前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接任;12月,鄭若驊決意辭職,卻被北京勒令回港,一共3次引述消息人士的報導。

3次報導中有幾個共通點,第一個是報導均引用2至3名消息人士,第二個則均是從中央政府干預香港出發。

但翻查《金融時報》的報導,2至3名消息人士均沒有再進一步的了解,衍生第一個疑點,3次報導中的消息人士是否同樣的3個人,又或是消息人士之間有沒有什麼關連關係,而他們作為透露消息的渠道,自身的資源來源是否可信等等。

傳媒業界進行報導,尤其是「爆料」的時候,很多時都會「引述消息人士」。這種做法初初是為保障消息來源,例如特區政府在公布施政報告前,就會有一些「政府消息人士」率先放風,以便收集民意作最後調整,最後出來的政策很多時都會與「消息人士」不謀而合。

隨著媒體界發展,需要搶收視搶話題,媒體對「消息人士」的審核標準逐漸降低,結果令到坊間充斥大量「消息人士」,但「消息」卻偏離最終事實。今次《金融時報》的消息人士,竟與郭文貴對鄭若驊評價相近,而後者已多次被證明放流料時,只會令《金融時報》的公信力大大降低。

今次鄭若驊辭職傳媒鬧得熱哄哄,劉信認為與其丈夫上市公司安樂工程同日停牌,及後公布被競爭事務委員會調查有關。坊間揣測中央政府以公司作威脅逼鄭若驊留任,我只會反問,假設鄭若驊有意辭職及中央決意不接受的話,有需要以此作威逼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內地對新聞自由、公共利益的探討和重視,應該令香港明白,我們現在不斷收緊言論自由空間、不斷設下紅線,是「反其道而行」!《基本法》第27條訂明「香港居民享有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這是體現內地與香港「兩制」分別的其中一項重要特色。

    陳景祥  2023-06-19